台灣農業淨零的臨門一腳:向英國借鏡糧食系統碳盤查
台灣推出農業淨零政策後,雖然積極且方向正確,但缺乏完整的溫室氣體盤查基礎,原因之一為糧食系統盤查邊界設定過於狹隘,原因之二為忽略糧食中七成進口糧食的碳排放。
農委會在2021年9月率先各部會,成立淨零碳排辦公室,喊出農業部門要在2040年達成淨零碳排。攝影:吳宜靜。
農業部門淨零 需從糧食系統碳盤查出發
農委會在2021年9月領先各部會,成立淨零碳排辦公室,主委陳吉仲表示,農業部門要在2040年達成淨零碳排,比台灣2050全國淨零碳排目標提早10年。但帶頭向前衝的同時,用來檢視淨零成效的碳盤查跟上了嗎?
要達成農業淨零碳排的目標,需要仰賴循環經濟為有效的工具,而為了能有效管理與減少溫室氣體,就需要透過「碳盤查」來建立基線資料,其概念即資源盤點。目前與農業相關的農林漁牧業、作物生產、食品加工、包裝、運輸供應鏈、土地使用的排放量,統稱為「糧食系統」(Food System)碳排放。
全球與糧食系統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全球排放量的26%[註1];正因爲這將近三成的排放量不容小覷,各國於是紛紛打造符合淨零目標的循環經濟政策。
全球糧食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源約占整體碳排放量的26%。圖片來源:Our World in Data(CC BY 4.0)
碳盤查項目缺漏 恐難達成農業淨零目標
目前台灣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只占國內整體碳排約1.15%,明顯低於國際間以糧食系統為邊界的排碳量推估。儘管農委會領先各部會喊出淨零口號,卻不一定能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筆者認為可能原因有二:
其一,國內糧食系統盤查邊界過於侷限:根據台灣2021年最新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冊,與糧食系統相關的碳排放,僅計入畜牧業、作物生產兩種,省略了漁業、土地使用、供應鏈能耗碳排等面向。
其二,台灣有七成糧食來自國外,目前清冊僅探討三成自產的糧食及其排放量,過於簡化。
在現有的盤查邊界下,農委會仍提出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等四大淨零主軸。細看之下,可發現農委會是以糧食系統為骨幹,並採用循環經濟的政策,將溫室氣體排放清冊缺漏的漁業、土地使用,以及供應鏈的食品加工、包裝、輸送等項目納入考量。但也由於上述多個項目,並未列入2021年農業部門的盤查,未來將難以比對相關政策之淨零成效。
台灣在糧食系統相關的碳排放資料,僅有畜牧業、作物生產兩種,省略了漁業、土地使用、供應鏈能耗碳排等面向,盤查邊界過於侷限。攝影:吳宜靜。
向英國借鏡 盤查做好做滿
碳盤查及循環經濟的基礎,也就是物質流動分析。在實務操作上,首先需選定盤查標的,再劃定邊界,並依照有限時間、資源決定盤查的時間與空間範圍。英國在劃定農業碳盤查邊界時,較台灣的做法更完整、易懂,且為了監測減碳成效,每年都會做一次盤查報告。
英國的溫室氣體盤查是以污染源或是具重大影響力的主要農產為軸心,以此開始追蹤溫室氣體從製造、消費、使用等面向的排放量。其中一種做法,是以二氧化碳(CO2)、一氧化二氮(N2O)、甲烷(CH4)三者的排放量為盤查要點,調查作物生產、牲畜養殖過程中使用的能源,以及食品加工產業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其他做法也包含針對特定農產品作為盤查對象,例如英國人民大量消耗的關鍵食品,像是牛肉、羊肉、豬肉、乳製品等。
英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由下至上:綠色實線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綠色虛線為一氧化二氮排放量、藍色實線為甲烷排放量,藍色虛線則為英國農業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縱軸單位: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整理:王迺卉(圖表資料來源:GOV.UK)
此外,英國也非常重視產業鏈生產者(即農民)對氣候變遷的應變能力——政府透過調查農民對溫室氣體的排放意識,了解農民的態度與知識,再藉此訂定讓生產者有感的減量與調適政策。
英國政府協助農民採用之措施及減排潛力推估。整理:王迺卉(圖表資料來源:GOV.UK)
台灣農業部門的淨零之路
筆者認為,目前台灣農業部門淨零政策既積極也方向正確,但缺乏完整的溫室氣體盤查基礎,問題之一為糧食系統盤查邊界設定過於狹隘,問題之二為忽略糧食中有七成進口糧食的碳排放。
若能完整盤點糧食系統的碳排數據,或是效法英國商業、能源與工業策略部協助農業部門整合糧食系統碳排,2022年將有望成為減碳路徑上改頭換面的一年,也為農業的循環經濟打下良好基礎,並實質地在淨零領域領先各部會。
註釋
註1.因不同報告採用的估算方式不同,IPCC的報告指出,糧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約佔全球的 21-37%之間。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