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滿天燈籠的普濟燈會 細品它這十年的「拾光 」

2022/05/25 16:15
4,162次瀏覽 ・ 17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台南每一年都有三個較常見的燈會,普濟殿燈會、月津燈港節,以及近幾年才有的龍崎空山祭,這三大燈節各有各的特色,它們都有各自的風格,而在每年一二月舉辦的普濟殿燈會今年已邁入第十年,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燈籠」,將上千顆的燈籠高掛讓普濟街被燈籠壟罩,走進普濟街抬頭仰望著這上千顆燈籠,不管是白天或是夜晚都有不一樣的美,在每顆燈籠裡都有著各個創作的心血,漫步在燈籠海邊欣賞每個作品,是別有一番風味的體驗。

普濟殿燈會與月津燈港節相對龍崎空山祭來說是舉辦較久的燈會,而普濟殿燈會在2022這一年剛好邁入十週年,細數著這十年的歲月,每一年收集了上千顆燈籠,每一年的主題與燈籠都不同,就連規模也是逐年增長,從第一年燈籠樣式為早期紅色圓燈籠,一直到現在變為彩繪燈籠,彩繪燈籠就像一個媒介,拉近民眾與普濟殿的距離,讓普濟殿燈會不單單只是一個官方所辦的燈會,而是與民間一起合作所創辦的燈會。當初創辦人選在普濟街是想幫助此地恢復榮景,今年走到第十年主題名為「拾光」,是創辦人想讓民眾能回想這十年來的時光,對此普濟文史協會執行長 蔣文正表示:

「用一些現代的方式找回原來的那個榮景,那我們就有幾個在附近一起長大的玩伴,組成一個文史協會,所以說才有一個這個燈會的產生,那其實彩繪燈籠很多地方都有在做,但是我們不一樣因為我們把它比較內化,是我們跟民眾跟社區聯繫的媒介。因為我們剛好今年是十週年,所以說我們就拿那個「拾」出來,取那個單字變成「拾光」,因為我們已經十年,我們每年大概有十萬的參觀人數,所有說我們已經累積三百多萬了,我們打算累積這些參觀者的意象還有他的感情、它的故事,然後我們把它收集起來,用一種收拾的感覺所以才會變成「拾光」。」

普濟殿燈會其實有很多志工與附近民眾自願幫忙燈籠的擺設與一些前置工作,這點其實已經達到創辦人蔣文政所說的拉近與民眾和社區的距離,在展期前,廟方與文史協會在志工與熱心民眾的努力下開始一連串的準備,包括噴保護漆以防止燈籠高掛後遭受風吹日曬雨淋的毀壞,至今第十年燈籠數也來到1500顆,從將燈籠發放給民眾彩繪、將燈籠收回、清點燈籠、噴保護漆、一直到擺設燈籠等等…這些都是主要的前置作業,除了這些,普濟殿與文史協會也有出品文創商品,因為辦燈會的資金龐大而鮮少有政府的贊助,所以設計一系列相關文創商品來填補資金的缺。普濟殿燈會志工 張耕華表示:

「燈會整個步驟我們是從中秋節領燈然後讓他們有兩個月彩繪的時間,再繳回來大約在11月左右,繳回來之後會進行評審,評審完之後會進行分類,分有得獎與沒得獎因為到時候展期會放不同地方,分類完之後接下來是上保護漆的動作,因為一個月兩個月的燈會展覽可能會有風吹日曬雨淋,我們為了保護這些創作者的燈籠,我們做了一些保護措施就是上漆,有點像是美濃紙傘,雨傘為甚麼不會壞掉,因為他們有做上漆的動作,那我們做了兩層之後在燈會前就把它們都掛上去,那也是動用蠻多人力才把1000多顆燈籠都掛上去,社區的居民或是這附近的看到人家在幫忙就會停下來一起幫忙。」

創辦的第一年總會有萬事起頭難的問題存在,在沒有經費與經驗之下要創辦一個燈會是相當不容易事,蔣文正先生也沒有因刺而放棄,而是靠著自己與夥伴的力量家家戶戶的拜訪,尋求願意幫忙的鄰居,從最一開始的古代紅燈籠慢慢變成創意彩繪燈籠,將現在與過去做結合,讓民眾彷彿穿梭在時光隧道之中,雖然當初沒有得到政府的資金贊助,但蔣文正先生也替普濟殿燈會的資金缺口找到一線生機,不被現實打敗的他才能造就現在的普濟殿燈會。

「十年前大概我跟我媽回來這個地方拜拜的時候,發現這個情形跟我小時候落差非常非常的大,所以我才興起說用一些現代的方式幫這個地方找出當初的榮景,那我們就有幾個在附近一起長大的玩伴,我們就組成了一個這樣的文史協會,其實燈籠民間信仰很多都是紅燈籠,那我第一年有跟神農街合作,但是第一年合作完的那個效果沒有預期的好,第二年就改成傳統的彩繪燈籠,那其實彩繪燈籠這件事情很多地方都在做,我們從600顆燈籠到現在已經1500顆,那從以前我們是要挨家挨戶拜託人家畫,到現在我們一公佈就會秒殺,你可以看出大家認同跟參與是完全不一樣的。」

普濟殿展期約在每年1-2月而農曆12月25一定會開燈,蔣文正強調:「我們這個燈會跟全國五光十色很炫麗的燈會不同,但是我們這邊的燈會小而溫馨,白天與晚上都有不同情境,然後這個背後有1500個創作者朋友的他創作背後的故事,還有每個不同人的感受在裡面,所以說是一個小而美也很溫馨的燈會,歡迎全國民眾來台南一同欣賞普濟殿燈會。」普濟殿燈會坐落於台南市中西區普濟街79號,旁邊就是台南有名的國華街,是非常便利也值得一去的地方。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盧品皓  採訪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