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滇緬孤軍後裔來台 建立並傳承忠貞精神

2022/05/30 17:43
4,342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因國共內戰而在1953年撤兵來台的滇緬孤軍,在現今桃園市中壢、平鎮和八德三處交界的「忠貞新村」落地生根,隨著孤軍一起來台發展的孤軍後裔,對於當時逃難時面對的無情戰火,以及初期來台時的困苦生活,一切都依然歷歷在目。但現在的「忠貞新村」已經發展成為極具泰國、緬甸及雲南等,三個地方文化結合的特色地區。

在國共內戰時期,國軍退守台灣,而有一支軍隊卻沒有隨著政府撤離來台,選擇留守雲南,他們孤軍奮戰從雲南輾轉流落到滇緬邊界,成為深陷異鄉的「孤軍」。1953年,又因在緬甸邊境成立「東南亞自由人民反共聯軍」,而引起國際爭議,緬甸向聯合國提出控訴,對於孤軍滯留緬甸的行為予以譴責,要求孤軍撤出緬甸,而部隊也就在國際壓力之下奉令回台。身為孤軍後裔的國旗屋老闆張老旺,也經歷過當年的戰亂,當時的張老旺才七歲,回想起當年逃難的過程就表示,在逃難的時候遇到了很多情況,要全都說出來會是個說也說不完的故事。張老旺表示:

「過火、原始森林、野獸、大蟒蛇,在逃難的時候不能夠走大路,走大路一定是人家的戰車軍人,我們只能走很小的山路。」

青天白日滿地紅,掛滿國旗的米干店「國旗屋」,是張老旺解鄉愁的方式,同時也是對父親的想念。在童年時,張老旺因國共內戰四處流離,經常與父親失散,於是從小就被母親教導要看國旗找爸爸。11歲來到台灣的張老旺,在30多歲時父親逝世,整理父親遺物時,偶然發現在戰亂逃難時用的箱子,打開一看,裡面放著當年尋找父親的那面國旗,心裡滿是激動的張老旺就決定,要掛國旗直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刻。張老旺表示:

「每一次槍聲響起一定跟父親失散,因為他要做他的事情,槍聲停止了你知道你父親在哪裡嗎?所以母親就縫了一面國旗,交給父親旁邊的人,説如果我丈夫戰死了或受傷,或是你們停在哪裡了,就把這面國旗插在你們附近。」

1953年11月開始到1954年的5月,從緬甸撤回台灣的官兵及眷屬大約7000人,他們被安置在「忠貞新村」,也就是現在位於桃園的中歷、平鎮和八德交界處的忠貞市場,但那時的忠貞新村不像現在熱鬧,而是一片荒涼,再加上經濟困難,想要一個遮風避雨的家,就只能就地取材,所以在最早期的房子是用竹子和木頭,混著黃泥巴搭建起來,外面再加一層石灰,而屋頂也只是用木頭支撐在上面蓋一層鐵皮。當時的忠貞新村每一戶平均不到十坪,後來隨著人口增長,房子前後不斷加蓋, 原本有5、6米寬的馬路,到最後都變成了小巷子,孤軍後裔張學初就表示,聽老一輩的敘述,撤兵來台後的生活艱辛,只靠著微薄的薪水,就算加上生活補助費也無法生存。 張學初表示:

「那個時候就是,像我的二伯父他們這些退伍下來,生活補助費或是薪水不夠,就去砍竹子賣,或是做一些小生意,有些是去養羊,像我的三哥就是去台東養羊。」

狹窄矮小的房子緊鄰在一起,雖然生活空間不大,但卻充滿人情味,彼此之間相互照應,張學初笑著說到,在當年老人家過世,都不用發訃聞大家就會聚集在一起,悼詞也是掛得滿滿的。隨著後來台灣的經濟成長,立法院通過「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忠貞新村也搭上了這班「老眷村改建」的列車,再度面臨人生的第二次遷移,遷移到不同的區域散落各方,張學初回憶在眷村搬遷以前,大家彼此常常會互相串門子,一起喝杯小酒,但如今光景不再,張學初的臉上滿是失落。張學初表示: 

「原來的風俗習慣,生活在一起的朋友們,搬散了而且也死光了,第一代的老頭子都死光了,以前在眷村大家住在一起的那種革命情感,又是同鄉又是革命情感,又在一起生活習慣各方面,自從眷村搬散以後,就是有一種孤獨感,不是失落感就是孤獨感。」

為了不讓以往充滿雲南風俗的忠貞新村,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消逝,相聚在忠貞的這些孤軍後裔,開始結合時尚與藝術,融合雲南特色文化發展,並且保存及講述孤軍的故事給更多人知道,充滿雲南風味的忠貞新村,創造出獨有的魅力,他們積極的發展,就是為了不讓歷史被埋沒,希望異域孤軍的故事可以被傳唱下去。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許秋琳    採訪報導

桃園市中壢區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