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瑤農融合台灣元素改良玻璃藝術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呂之恆、邱宣翰/新竹市報導】象徵不同意義的聚寶盆,以及富有中華傳統的「太極」,都產於新竹市香山區的玲瓏窯。這裡也是傳承與教學玻璃工藝的重要據點,為了延續以往玻璃的盛況與保護自己所熱愛的藝術。林瑤農與新竹市政府合作推廣玻璃藝品,開設教學課程與觀光手作。更放眼於科技,希望整理一套完整的資訊讓後人能更輕易的學習。

出遇與轉變

「我是最年輕的老師傅」。從小跟因母親在玻璃工廠工作的緣故,玻璃自然也對林瑤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十五歲時林瑤農也決定跟隨母親的腳步,踏上學習玻璃的道路成為玻璃雕塑的學徒。因為對玻璃的熟悉以及天分,在當兵之前林瑤農就做到了師傅等級,林瑤農也因此成為了歐美的代工廠開始生產玻璃量產品。

然而好景不長,玻璃工藝有著非常繁瑣的程序從爐灶、材料到雕塑都是非常精細的工藝,也因為工藝的複雜,大多數的玻璃工作者,通常都只會學習其中一種技能。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工業大量外移使傳統行業被迫從「量」轉「質」。但對於技術分散的玻璃工藝來說,以質取勝的模式是無法實施的,這也對當初只學習玻璃雕塑的林瑤農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玻璃工藝的繁瑣複雜。攝影/邱宣翰

沒落與轉型

因玻璃工藝的繁瑣,學習玻璃工藝是需要許多時間與精力的。當產業外移後,玻璃工業已不像以往這麼賺錢,導致學習這門技術的人數直線下滑。「以前技術我是不外流的」林瑤農說到,在玻璃工業興盛的時期,擁有技術也就相當於擁有了市場。這樣的風氣使玻璃工業幾乎沒有知識與技術的交流,這也直接的加速了產業的沒落。

對當時的林瑤農來說,玻璃是他最在行的職業,也是他一生所熱愛的物品,所以轉型成了他的第一選擇。學習玻璃雕塑的林瑤農放棄原本的量產品,開始嘗試創作藝術品,「一開始都做的大小不一,黏的糊糊的,色彩也不好看」這是林瑤農形容一開始轉型的他所做出來的藝術品。這樣的作品也因此招來了許多的嫌棄與批評。但對林瑤農來說「嫌貨人才是買貨人」,秉持著這樣的信念,林瑤農不僅持續的精進自己的玻璃工藝。

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效率與保護環境,林瑤農改良了燒製玻璃的噴槍與窯,原本的噴槍只能開或關,對天然氣的使用以及環境都造成非常大的浪費,而燒製時也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而在傳統窯都是所謂的「負壓爐」,天氣與氣壓的影響非常的大,當中專門用來燒製玻璃的坩堝,也因此非常脆弱且需經常更換。為了解決這些缺點,林瑤農將噴槍加裝踏板,讓火在不需要時可以保持低燒狀態,不但可以在玻璃離伙食,減少天然氣的浪費,也讓噴槍可以更即時的產生最大火力。林瑤農也獨創了「正壓爐」,運用渦輪機產生壓力,讓坩堝可以長時間維持在一定的溫度與壓力下,延長了坩堝的使用時間,成為了獨家的利器,讓他在發展玻璃工藝上又更上一層樓。

↑學徒用林瑤農改良的瑤來製作藝品。 攝影/邱宣翰

「我每天不停的與自己的作品對話」,從二〇〇六年開始林瑤農不斷的嘗試與創作不同的玻璃工藝作品,日積月累的經驗加上改良器具的配合,在二〇一四年也終於做出了名聲,不僅榮獲新竹市十大伴手禮獎,之後也成為第九屆新竹市風城藝術玻璃作家協進會的理事長。之後也為自己改良的「玲瓏窯」掛牌對外開放。最後也成功的在二〇二〇年被選為台灣工藝之家,成為玻璃工藝界的佼佼者。

融合文化 回歸根本

林瑤農曾經數度到玻璃工藝大國義大利學習,並嘗試了解其中的不同。隨著學習的時間,林瑤農也發現,台灣人,是做不出義大利人的感覺的。文化上的了解程度還有根本上的不同成為了當中的關鍵。悟出此道理的林瑤農也決定不再模仿國外的玻璃藝品,而是專心的感受在地文化,並做出屬於台灣的玻璃工藝。

因為想法的轉變,林瑤農的作品獨樹一格,最著名的「太極」是兩條錦鯉盤旋在盆上,不僅有著陰陽的象徵,以及代表東方的錦鯉,更融合了台語「賺錢」的諧音在內。形形色色的聚寶盆,也一樣是東方的文化展現,以肚大口小的做法象徵錢財「只進不出」。不僅如此,牆上滿滿的作品,從生肖到台灣動物,都是融合了在地文化與自己的想法衍生出來屬於台灣的玻璃工藝,也成為了他的經典作品。「不管在哪裡,玻璃都是一樣的」林瑤農認為文化的不同加上想法與美感的融合,才是區別玻璃工藝的主要關鍵,也是他所有作品的宗旨。

↑林瑤農融合在地文化製作出在地玻璃藝品。 製圖/呂之恆

克服困難 傳承玻璃工藝

林瑤農在玻璃工藝上做出心得後,為了讓更多人接觸自己所熱愛的玻璃,傳承工藝也變成他的重心。但玻璃工藝的傳承,因技術複雜的關係,加上台灣的玻璃工作者在經濟起飛時人才的流失,導致現今人員嚴重不足。「再加上我們每天都需要不停的工作」時間與人員上都非常有限,加上台灣玻璃工藝也是較為冷門的行業,曝光度不足的情況下,玻璃工藝傳承可說是困難重重。

為了克服這樣的難關,林瑤農秉持著「只要我懂,我會,我就教」的心態,在自己的工廠開設課程,讓所有人都能參加,也因此成功的招收到四名學徒,並都有在玻璃工藝比賽得到佳績。之後在二〇二〇年成功加入了台灣工藝之家,藉由網路大量的增加了玻璃工藝的曝光機會,讓更多人看見玻璃。至於為了克服時間不足的問題,林瑤農也開設了觀光手作課,讓一般人可以藉由觀看工作過程,「這些體驗很有趣,也很有成就感」來參加觀光手作的學員說道,也能看見林瑤農的努力讓更多人踏入玻璃的世界。

↑林瑤農與來體驗的學員們相談甚歡。 攝影/邱宣翰

放眼未來 尋找玻璃新希望

為了讓教學與觀光得到更好的體驗,林瑤農正在規劃要改善老舊的靈龍窯,融合教室、展場、還有新式的設備,希望藉由環境的改善讓更多人能願意學習玻璃工藝。「很想趕快把他們教會」林瑤農也因此接觸了自己不熟悉的教材編製,嘗試藉由書本甚至人工智慧等媒介把原本需要「憑感覺」的步驟與工藝,製作成條例的固定流程,讓玻璃工藝入手門檻降低,真正做到玻璃工藝的延續。

「我已經六十歲了,再過十年左右就要退休了。現在,我只希望能遇到一個有緣人,把全部技術給他」。快進入退休年紀的林瑤農,仍然在為玻璃工藝奮鬥,持續在為傳承努力。藉由對玻璃的熱愛與不斷的突破,林瑤農將一度幾乎滅亡的玻璃工藝再度以新模式展示在眾人面前,讓大家看見玻璃的無限可能。

採訪側記

這一次我們來到新竹香山區的玲瓏窯,這次的採訪可說是收穫滿滿,不僅能近距離欣賞大師的製作過程,也讓我看到更多背後的努力。而受訪者也非常細心地介紹各個作品背後的故事,以及整個環境的介紹。很高興能藉由這次的機會,更加了解玻璃工藝以及背後的故事,也覺得非常欣慰這項美麗的技術還有人在努力不懈的付出。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58則報導
2,263則影音
705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2,577
推:
0
回應:
0
2:10

不被成衣打敗 日新西服堅持手作

2024-03-22
瀏覽:
3,040
推:
0
回應:
0
2:40

牧羊古道 廢棄半世紀後手作修復

2024-03-18
瀏覽:
6,558
推:
2
回應:
0
2:20

客語走讀楊梅富岡 品味仙草瞭解客家文化

2024-03-15
瀏覽:
5,794
推:
24
回應:
0
2:09

一人裝傻一人吐槽 漫才搞笑暗諷社會議題

2024-03-11
瀏覽:
3,740
推:
0
回應:
0
2:06

張希慈揭露性暴力 從傷痛走向修復

2024-03-08
瀏覽:
6,194
推:
0
回應:
0
1:53

不賣面紙賣腸粉 無障礙餐車推動街賣轉型

2024-03-04
瀏覽:
10,131
推:
2
回應:
0
2:40

登過聖母峰 詹喬愉投入淨山和救難

2024-03-01
瀏覽:
5,933
推:
4
回應:
0
3:04

南方書店邁入七十載 見證時代更迭

2024-02-26
瀏覽:
9,938
推:
6
回應:
0
2:57

放牧雞取代除草劑 林書文打造生態農園

2024-02-23
瀏覽:
14,992
推:
2
回應:
0

林瑤農融合台灣元素改良玻璃藝術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81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81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