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轉型計畫 整合生態保育及產業發展
楊子嫺、曾詠姍|報導
一直以來爭議不斷的關渡平原開發案是備受矚目的問題,許多地主及居民為了保護有著「臺北最後一片淨土」之稱的關渡平原,對於開發案抱持反對立場。但也有不少人正好相反,批評政府遲遲未做出確定的行動,不僅令外界如霧裡看花,也增添民怨。
整合考量 創新農業
文大都市計畫與開發管理學系教授徐國城表示,相較於其他地區,關渡洲美地區無論從城市相對區位(位處臺北市邊緣)、面積達一定規模、外部性衝擊相對少等條件來看,都更較其他地區擁有維持農業區的合理性。
但徐國城也強調,關渡平原的情況比較複雜,涵蓋一些中央管制的區塊,如濕地、自然保留區以及海岸管理法的管制。此外,上游酸性水質影響這兩個地區的灌溉用水,使得發展條件欠佳。
徐國城坦言:「我的個人見解,關渡洲美地區之農業區定位,應整合考量、多元發展、地主意願、地主權益、農地功能,並且關渡洲美農業地區與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的區位緊密結合,應該強化此區位特性,發展精緻、高附加價值的科技農業。」
土地保育 農業友善
八仙六代園的小農王宣智提到,「在農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比起興建高樓大廈,農業的開發會更善待生物。具體的方式有農地重劃以及社區栽培,或是從慣行農業發展到友善農業,這些都是農業在發展上的進步。」
農業發展與資源保育是需要兼顧的,尤其是在臺北市。基於臺北市的城市定位,農業區不需擔負糧食供給的沈重責任。臺北市的農地、尤其是尚未被侵入的大面積農地,例如關渡洲美農業區,不應轉變為都市發展導向之土地,畢竟這些農業用地的區位隱含著其他重要自然資源與生態系統的平衡功能。因此,政府在規劃農業發展利用導向時,更應思考如何同時兼顧地區或區域的保育機能。
文大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教授王義仲表示,「關渡平原開發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將關渡的大片綠地開發成許多產業公司,勢必會對民眾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因為植物會製造二氧化碳供人們吸收,但開發產業的公司不論是廢氣或是冷氣排放出的熱氣,都會加重我們的熱島效應,這是我對於開發案的想法。」
■關渡平原設有供民眾散步、騎自行車的鐵馬道。(攝|曾詠姍)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