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要當心 回歸正常作息找回身心健康
近年來,由於科技愈來愈進步,網路的使用量急遽上升,大眾甚至開始出現依賴手機、網路成癮的狀況。且由於3C產品隨處可得,網路成癮的年齡層大幅度的偏向青少年及兒童群體,不僅打亂了他們原本的生活作息,課業上的表現及人際關係的應對也都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網路成癮包含的範圍十分廣泛,舉凡像是網站、電腦及手機的使用,其中最常見的為網路遊戲成癮,根據衛福部給出的資料顯示,網路遊戲成癮於2016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在國際疾病分類中正式列為精神疾病。其特徵為將生活重心轉向電玩世界,忽略其他興趣和日常活動,玩遊戲的控制力大幅受損,且即便造成負面影響,仍持續增加打電玩的時間。士林身心醫學診所醫師李秉信表示:
「成癮都有一個共通的來源,就是它們大多會影響到大腦內的多巴胺化學物質,它整個迴路大概是說,會產生一種愉悅、輕快、舒服的感覺,因為我們多巴胺會分泌,想抽菸的話,菸會分泌尼古丁,那分泌久了,大腦有一個叫愉悅中樞,多巴胺會刺激愉悅中樞,讓它產生一些愉悅的感覺。」
任何會讓人上癮的東西都有其耐受性,就像酒喝多了酒量會變好,網路的使用也是同樣的原理,隨著成癮的程度越高,你會需要更多的網路使用時間,才能產生愉悅的感覺。而在戒斷的過程當中,也可能產生焦躁、情緒不穩定且難以控制的狀況,進而與家人產生爭執。李秉信表示:
「通常不管是藥癮、酒癮,或是網路成癮部分的個案,往往都不是只有成癮這個問題,可能是情緒、經濟或家庭各種困擾,那這些情緒的問題,他必須要藉由這方面,來讓他感受到快樂,這些多巴胺的分泌讓他覺得比較舒服。網路成癮是一個現象、一個結果,而不是一個成因,如果說這個來源有其他的問題的話,其他問題是需要被好好處理、治療的,我們稱共病,就是一起出現的疾病,這其實是需要被治療,找到那個根源,找到那個共病是蠻重要的部分。」
最後,李秉信建議大家,想要杜絕網路成癮的話,平時應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做自己該做的事,即可減少網路成癮症狀再次惡性循環發生的可能。而他們一般會使用行為治療的方式,鼓勵患者多增加人際上的互動,包括像是提升他們參加活動的動機,讓他們能夠從網路世界中逃脫出來,這樣才能保有一個健康的身心靈。李秉信也再三強調,家庭功能的健全與完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支持系統,在陪伴患者戒斷的過程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張郁雯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