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生就學問題 師生教育百百種
學校有很多族群的學生,包括外籍生、原住民、新住民及亞斯伯格、過動等特殊生,當孩子進入義務教育階段,特殊孩童的父母時常擔心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師長除了要與家長建立良好的關係,了解每位學生的狀況也是其義務。
特殊孩童父母經常擔心孩子就學遇到困難,例如適應校園生活、同儕之間是否能被接納、與師長相處是否融洽、是否有遭遇霸凌等種種問題,對於弱勢族群始終存在著爭議及不公平的說法,然而教師是特殊生在學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要與家長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了解每位學生的狀況也是其義務,台南崇明國小任課老師劉麗芬表示:
「其實在整個特教裡面,老師是一個很關鍵的角色,如果老師的同理心不夠,他就會可能覺得這個孩子在那班上就是一個麻煩,平常的課堂上面會去提到孩子一些負面東西,其他孩子會感受到老師不喜歡他,所以也會不喜歡他,而且那個強度會比老師更重,我覺得特殊生的家長很辛苦,如果孩子在課堂裡面,老師沒有辦法優先處理,那就是專業不夠,因為他在學校,所以我自己的課堂裡面,我會去體恤他們很辛苦的一面。」
特殊教育涵蓋亞斯伯格、學習障礙、情緒障礙、過動等,針對每一位狀況不一樣的學生,老師要有對應的教法及標準,有些學生可能相對數學科目較擅長語文閱讀等,針對學生擅長的領域著重學習,讓他們對此保持熱情,同時也可以達到師生家長間的友善關係,劉麗芬也表示:
「我有一些學障的孩子也是這樣,他的功課不好,但是我們可以用其他方面去補足,譬如說我們就帶他閱讀,那我覺得如果他可以閱讀,那他就擁有自學的能力,他可能考試不好,可是不代表他不能夠看,不能夠說,他可能數學不行,那我們就不要去要求他,可是他在閱讀這個區塊可以努力,他可以在這一方面跟別的孩子有差不多程度,那我們就可以在這一方面,多給他一點。」
劉麗芬也表示很多衝突發生是因為老師不能接納孩子的行為等,要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應該要察覺孩子的學習狀態,允許他坐不住時,在桌上擺個東西視為暗號,讓老師知道他的狀況,並且讓課任老師知道學生狀況,這樣不但可以達到師生間友善的平衡,孩子也知道他要用什麼方式向老師求救,擁有同理心的心態是老師在輔導特教學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吳冠誠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