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衛 登山客落實無痕山林

文字-A A +A

謝安柔|報導

 

  台灣疫情趨緩後,政府防疫政策逐漸開放民眾可以外出活動,不能出國的情況下,國內旅遊盛行,掀起一波登山踏青潮。在登山的人潮下,衍伸出環境汙染的問題,造成對環境和野生動物的危害。民國95年,林務局推動「無痕山林運動(Leave No Trace)」。從登山的路程規劃到結束有七大準則: 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尊重野生動植物、考量其他的使用者。

  七大準則中,處理垃圾的部分希望民眾能減少帶上山的物品、包裝食物的垃圾,有效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教授胡正恆表示,帶上山的裝備,下山也是完整的帶回,不要留下任何人為干擾的器物,是無痕山林第一個概念。在淨山的過程中,許多淨山隊伍垃圾沒做乾濕分離,聚集的垃圾會是非常大的體積,完全沒有壓縮,處理也不容易。一開始沒先分類好的情況下,垃圾從山林回到平地,對平地也造成一種負擔。

  無痕山林運動源於美國無痕旅遊的概念,在美國無痕山林已經有一套制度化的準則,對於是否適用於台灣,胡正恆說,美國是溫帶到寒帶的氣候,國家公園門票費用比較高、保育警察的制度,無痕山林的制度是較有強制性,民眾幾乎都會遵守。台灣現階段對無痕山林的概念是局部的愛山者知道,也有不認同,甚至一無所知的民眾。制度化操作是需要經濟誘因的設計,需要納入整個循環經濟的商品生命鏈內。如果有這樣的一個制度建立,垃圾帶下山可以有回收或補助的機制,用政策面來強化,讓台灣的無痕山林才可以永續運轉。

  胡正恆指出台灣有很多無痕山林的自發行動,譬如山區奉茶,民眾幾乎有自帶水杯、塑膠袋重複利用與自備環保帶。比較難達到的是人類排泄物處理,在台灣自備鏟子適度的掩埋自己的排泄物或帶走會感到害羞。

  胡正恆表示台灣的實踐停在環境教育、方案規劃的層次,環境教育法有一些面向接觸到。譬如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實踐無痕山林,國家公園到處都是垃圾桶,這不是無痕山林,只是把垃圾丟到國家公園的垃圾桶,再請外包廠商把垃圾載走。這樣並沒有垃圾減量,只是多花一筆錢把垃圾消失。垃圾桶的放置,很多野生動物會去翻垃圾桶,不僅嚇到遊客,對動物更是一種危害。很多高山型的國家公園開始在落實無痕山林,還有很多平地的國家公園還有進步的空間。

  台灣疫情趨緩後,政府防疫政策逐漸開放民眾可以外出活動,不能出國的情況下,國內旅遊盛行,掀起一波登山踏青潮。在登山的人潮下,衍伸出環境汙染的問題,造成對環境和野生動物的危害。民國95年,林務局推動「無痕山林運動(Leave No Trace)」。從登山的路程規劃到結束有七大準則: 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尊重野生動植物、考量其他的使用者。

  七大準則中,處理垃圾的部分希望民眾能減少帶上山的物品、包裝食物的垃圾,有效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教授胡正恆表示,帶上山的裝備,下山也是完整的帶回,不要留下任何人為干擾的器物,是無痕山林第一個概念。在淨山的過程中,許多淨山隊伍垃圾沒做乾濕分離,聚集的垃圾會是非常大的體積,完全沒有壓縮,處理也不容易。一開始沒先分類好的情況下,垃圾從山林回到平地,對平地也造成一種負擔。

  無痕山林運動源於美國無痕旅遊的概念,在美國無痕山林已經有一套制度化的準則,對於是否適用於台灣,胡正恆說,美國是溫帶到寒帶的氣候,國家公園門票費用比較高、保育警察的制度,無痕山林的制度是較有強制性,民眾幾乎都會遵守。台灣現階段對無痕山林的概念是局部的愛山者知道,也有不認同,甚至一無所知的民眾。制度化操作是需要經濟誘因的設計,需要納入整個循環經濟的商品生命鏈內。如果有這樣的一個制度建立,垃圾帶下山可以有回收或補助的機制,用政策面來強化,讓台灣的無痕山林才可以永續運轉。

  胡正恆指出台灣有很多無痕山林的自發行動,譬如山區奉茶,民眾幾乎有自帶水杯、塑膠袋重複利用與自備環保帶。比較難達到的是人類排泄物處理,在台灣自備鏟子適度的掩埋自己的排泄物或帶走會感到害羞。

  胡正恆表示台灣的實踐停在環境教育、方案規劃的層次,環境教育法有一些面向接觸到。譬如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實踐無痕山林,國家公園到處都是垃圾桶,這不是無痕山林,只是把垃圾丟到國家公園的垃圾桶,再請外包廠商把垃圾載走。這樣並沒有垃圾減量,只是多花一筆錢把垃圾消失。垃圾桶的放置,很多野生動物會去翻垃圾桶,不僅嚇到遊客,對動物更是一種危害。很多高山型的國家公園開始在落實無痕山林,還有很多平地的國家公園還有進步的空間。

◾️胡正恆表示:許多高山國家公園已經開始落實無痕山林。謝安柔|攝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05.22

文化一周

加入時間: 2007.05.22
709則報導
377則影音
34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校園周圍違停不斷 文化後山整排違停

2024-03-31
瀏覽:
2,672
推:
0
回應:
0

鵝貼圖風靡Line! 21歲貼圖創作者的自我挑戰

2024-03-31
瀏覽:
2,332
推:
0
回應:
0

減塑生活袋袋相傳 Ubag袋來新生活

2024-03-31
瀏覽:
2,533
推:
0
回應:
0

汽車使用輔助駕駛 邁向更安全的未來

2024-03-31
瀏覽:
3,826
推:
0
回應:
0

佛牌教父徐小傑 一探究竟佛牌背後的秘密

2024-03-31
瀏覽:
1,892
推:
0
回應:
0

租屋新制2.0上路 校內外住宿皆可申請

2024-03-31
瀏覽:
2,250
推:
0
回應:
0

環境保衛 登山客落實無痕山林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2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2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