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節的喜樂與哀愁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
這是台灣人耳熟能詳的賀歲歌曲,每當聽到這首歌就知道要過年了今年已經逐漸擺脫疫情,生活慢慢步回常軌,多數人終於能安心地享受年節氣息,與家人好好過個農曆春節。恰巧,蒙古近期也迎來了當地的傳統新年「白月節」,蒙古人過的是藏曆新年,故時間較台灣的春節晚了一個月。相信讀者也感到好奇,蒙古當地是怎樣慶祝新年呢?跟台灣又有什麼差異?
早期白月節與台灣的農曆春節同日(或隔日),由於蒙古有超過半數民眾為佛教徒,故改以藏曆為基礎,日期也就往後推延一個月。簡言之,白月節就是依照藏曆計算的大年初一。蒙古人與台灣人一樣看重新年,白月節是蒙古整年最重要的節日,家人團聚慶祝是理所當然。所以年前可以看見家家戶戶都在忙碌地置辦年貨,包含大量的食物、糕餅、肉類、衣服及禮物等,做足準備以迎接新年到來。很幸運的,今年筆者有幸受邀至蒙古人家中過年,感受年節氣氛,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蒙古人過節的習俗、飲食與服飾穿著。
至蒙古人的家中拜訪,首先要與長輩打招呼,晚輩問安時須將雙手放在長輩的手肘下方以示尊重。用餐時,不同菜餚依序上桌,時常可見的有乳製品、發酵馬奶飲、肉類等等。包子則是蒙古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物之一,在白月節期間,家戶都要準備上百、甚至上千顆包子,分量與台灣的小籠包相去不遠,裡面包著簡單調味的羊肉餡,蒸熟即可食用。少數包子的內部會包著錢幣,若有幸吃到便意味著今年將有好事發生;除此之外,家中還會擺放迎賓的麵包塔,以奇數3、5、7、9層為主,高度以家中長輩年齡而定,若為新婚家庭則為 3層,以此類推。麵包塔的中央擺放奶製品和糖果等等,讓來訪的親友、賓客享用,為重要的迎賓禮節。在白月節當天,蒙古人會盛裝打扮,穿上傳統民族服飾,與家人團聚完,便接著外出拜訪或設宴接待親友、致贈禮物等等。
由此可知,白月節是蒙古人相當重視的一個節日,為了好好過節,家家戶戶皆須用心置辦,免不了會有許多花費;烏俄戰爭影響導致進口物資的成本急遽增加,再加上全球石油價格居高不下,使得蒙古當地通貨膨脹嚴重, 商品價格迅速攀升。就連在蒙古家扶中心任職的當地同事亦反應,隨著物價上漲,每月生活開銷與孩子的教育支出也增加不少,荷包愈來愈吃緊。雖然大家都很期待白月節到來,但也必須精打細算才有辦法過個好年。普通上班族都因為通膨而大喊吃不消, 可以想見扶助家庭的生活勢必更加拮据與緊張。是故蒙古家扶中心除了每月固定的經濟扶助,更針對家庭需求規劃了「家庭生活與教育改善方案」,顧名思義就是協助家庭改善生活與教育環境。蒙古是一個深受極端氣候所影響的國家,冬季甚至可長達半年,其中又以 12、1、2 月最為寒冷,溫度通常會降到零下30度左右。
多數扶助家庭居住在蒙古包或環境不佳的住所,缺乏暖氣設備或禦寒效果不彰,故須在冬季來臨前做好充足準備,如添購大量煤炭、保暖衣物、食物等禦寒物資以渡過嚴冬。然而因為氣候限制,冬季的工作機會銳減,多數扶助家庭買不起足夠的煤炭或木柴,孩童只能長期生活在寒冷的環境,引發疾病和成長遲緩等問題。白月節對扶助家庭而言也是一筆龐大的支出,因為白月節是蒙古人很重要的節日,依照傳統習俗歡慶白月節,能幫助蒙古人維繫彼此的友好關係及互助系統,也讓蒙古人感到心安。所以扶助家庭也必須好好過節,未來才有機會獲得親友或其他人際支持網絡的協助。扶助家庭受到寒冬和節期的因素,經濟狀況卻也變得更加拮据。除此之外,對於家中有多名學齡兒童的家庭來說,除了重大節日和準備過冬的開銷,還要支應教育支出,經濟負擔更顯沉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1項目標是「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細項目標包含了提升貧窮與弱勢族群的韌性,減輕極端氣候及社經因素的衝擊和負面影響。
為了落實這項目標,蒙古家扶中心每年在冬季、白月節前後及開學季前後等,加發總計8次的生活補助金,減輕家庭經濟壓力、維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好讓扶助家庭平安度過寒冬,扶助兒童也能享有基本的權益和福祉,像其他孩子一樣順利就學、開心成長。過去3年受到疫情影響,多數人都必須在困厄的考驗中持續調整或適應。 不過蒙古家扶中心的服務未曾中斷,而是持續輸送服務和資源給有需要的家庭。有幸的是扶助家庭也都挺了過來。如今不管是台灣或蒙古,都處在疫情已經走向尾聲,生活重回常軌的道路上,民眾終於能歡度佳節,充分享受和家人團聚的喜悅。儘管過節方式會因為國家、族群或文化而有所不同,然而團聚的氛圍卻是一致的,也能透過熱絡的互動和交流,感受到人際之間最為誠摯的情感。期盼這股幫助家庭挺過疫情的韌性,再加上家扶基金會不間斷的服務,可以陪伴家庭與孩子更勇敢面對未來的挑戰!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