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穀環保餐具 農業廢棄物新生命onTV

嵌入:
文字-A A +A

標一:免洗筷用量驚人 年近四十五億雙

 

NS民眾外食畫面

 

OS

外食習慣是和台灣人密不可分的生活常態,後疫情時代下,外帶與外送餐點的消費習慣,更是增加了免洗餐具的使用量。

 

OS

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每年約使用掉四十五億雙免洗筷,相當於近五十萬棵樹,衛生局每年進行市售免洗筷稽查,發現還是有化學藥劑殘留問題。

 

標二:稻穀餐具 農業廢棄物新生命

 

OS

擔心吃進口中會有健康疑慮,近年來另一款無毒餐具使用趨勢提升,那就是使用農業廢棄物稻殼,作為原料,製作而成的稻穀餐具。

 

BITE

中興大學教授 黃振文

大概有五百萬公噸的農業廢棄物,稻殼,那這量蠻多的,一般過去都是用燒的,所以會造成環境污染。

 

OS

台灣有業者將稻殼化廢物為黃金,製作成餐具,不僅取代焚燒消耗農業廢棄物的方式,稻穀筷也能讓外食族使用起來更安心。

 

OS

首先將稻殼磨成細粉,加入食用級PP製成顆粒狀原料,再將其塑形成各種餐具的形狀,包含筷子、湯匙、叉子、碗盤,經過冷卻硬化,最後進行消毒包裝。

 

稻殼筷沒有傳統免洗筷的刺鼻化學藥劑味,更是飄著一股淡淡的稻米香氣。

 

使用起來和傳統免洗筷差異為何呢,記者實測將兩者浸泡在熱水當中,可以看到傳統免洗筷已經吃水泛黃,而稻殼筷則沒有軟化變形,若不小心將免洗筷折斷,尖銳的纖維可能刺手,而稻殼筷切面則光滑平整,沒有刺手的問題。

 

越來越多商家選擇販售稻殼餐具。

 

BITE

販售稻穀餐具商家 徐小姐

沒想到稻殼也是可以(做成餐具),像這種餐具重新壓製而成,都是很輕便的,會覺得相對於比使用竹筷,會比較安心,因為畢竟竹筷它可能處理方式,有可能會有一些化學藥物。

 

標三:著手改變 商家從自身做起

 

NS夜市畫面

 

記者stand

位於桃園市的興仁花園夜市,是全台灣第一個,全面將竹筷改為使用稻穀筷的夜市,接下來記者帶您實地走訪。

 

OS

不管是內用還是外帶,興仁夜市商家目前全面改為提供稻穀餐具或環保餐具。

 

BITE

興仁花園夜市總經理 吳仕明

第一個環保救地球嘛,對不對,然後再一個,大家吃得健康、吃得安心,那現在還沒辦法克服的就是竹籤。

 

OS

減少傳統免洗筷使用量,雖然營業成本較高,但是商家依然選擇這樣做。

 

BITE

夜市商家 李先生

當然成本說真的,大概至少翻了四、五倍差不多,用環保筷的話我會覺得,會比較對大自然好一點,它不只可以用一次,它可以用好幾次,這樣子也是比較環保啦。

 

標四:環保餐具多元化 外食民眾新選擇

 

(OS)不僅將本該成為垃圾的農業廢棄物重新再利用,製作成為環保餐具,不用擔心將化學藥劑吃下肚,將低傳統免洗筷使用量,更是能夠減少砍伐樹木,友善環境。

 

採訪撰稿 昝泓屹

攝影剪輯 陳意潔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11.10.11

世新Online

加入時間: 2011.10.11
3,333則報導
2,985則影音
572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58

力抗罕見白血病 用「美人腿」走出奇蹟

2024-06-05
瀏覽:
5,221
推:
1
回應:
0
5:52

海廢處理妙方 廢漁網滑麗變身

2024-06-02
瀏覽:
4,865
推:
1
回應:
0
3:06

百年工藝迎新生 漆藝走入你我生活

2024-06-02
瀏覽:
4,930
推:
0
回應:
0
1:40

鎔金薪傳 溫清隆金工之路

2024-06-02
瀏覽:
3,408
推:
0
回應:
0
5:20

化災為福 以原生種重新站起

2024-06-02
瀏覽:
9,414
推:
3
回應:
0
1:40

泥作工藝—傳統技藝的亙古之美

2024-06-02
瀏覽:
6,317
推:
0
回應:
0
1:37

越式洗髮盛行 一條龍服務超吸客

2024-06-02
瀏覽:
3,026
推:
1
回應:
0
1:39

精雕細「啄」排灣族圖騰 塗南峰藉木雕重獲新生

2024-06-02
瀏覽:
9,507
推:
0
回應:
0
1:34

高齡劇團偕青年 懸絲技藝盼流傳

2024-06-02
瀏覽:
4,332
推:
0
回應:
0

稻穀環保餐具 農業廢棄物新生命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9,057篇報導,共12,911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9,057篇報導

12,911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