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好好檢討的農田休耕政策
【公民記者李清貴宜蘭報導】台灣加入WTO之後,政府為了符合開放進口及稻米減產的目的,從民國八十六年開始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也就是所謂的「休耕政策」。農民如果休耕農田,改種田菁等綠肥作物,每公頃可以領到四萬五千元的休耕補助。這項政策實施到現在已經十多年,而全台休耕面積也從一開始的十四萬多公頃,逐年增加到九十四年之後,休耕面積甚至比種稻面積還要來得多。以宜蘭地區來說,原本兩期的稻作,現在只剩一期,第一期稻作也有部分稻田休耕。雖然農田休耕農民可以領到補助,但並不是所有農民都贊成這項政策,有農民對於這種讓土地閒置的作法就相當不以為然。
農民除了憂慮農業的未來之外,對於政府開放農地興建農舍,導致財團及都會地區非農業人口購買農地獲取休耕補助、甚至炒地皮的情形更是難以接受。
宜蘭是農業縣,目前全縣二萬七千公頃的農地當中,有一萬兩千公頃是種植水稻,當中第二期作幾乎完全休耕。而為了維護農村景觀,宜蘭縣政府鼓勵農民在休耕期間種植各種綠美化作物。
其實,種植綠美化作物只是一種配合措施,農政單位真正要重視的是「休耕政策」是否值得檢討?不可諱言,農田休耕是全國性的政策,如果需要調整也必須中央統一辦理,地方政府能夠做的確實相當有限。我們希望中央政府對於台灣農業未來發展能有更長遠的政策。農業是台灣的根本,如果是基於培養土地養分,以便往後有更好的生產能量,這樣的休耕政策值得鼓勵。但是如果沒有長遠規劃,只是因為政策實施已久,擔心一旦停止休耕補助,將引起既得利益者反彈而不敢有所改變,那麼這樣的農業政策恐怕隱藏很大的危機,有必要好好思考。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休耕補助並非造成"良田變荒地"的主要因素,"農發條例""農村再生計畫"才是真正破壞台灣農業的主因,更因"農發條例""農村再生計畫"未落實執行及農業人口的老化,造成農地與建地的模糊地帶,農地在房仲業者的定義中,也只成為投資或炒地皮的標的物;農田休耕政策只不過是讓投資者更無後顧之憂的去做傷害台灣農業的事而已,政府該徹底反省了,該重視的是:
1.如何增加農業人口的增長,不是靠著補助來拉櫳人心。
2.如何正視農業環保問題.......
不當的政策,才是致命傷,該反省了....
這些政策其實都是環環相扣的,總之需要更多人一起關心這個議題,突顯問題的嚴重性,才有可能迫使執政當局在民意壓力下不得不去面對。
鼓勵懶惰.補助款停止.農民可能已不想.辛勞種田.
這是極可能發生的現象,政府如果不趕快拿出一套有效的政策,不但社會價值觀可能被誤導(因為鼓勵懶惰),農業也將面臨危機。
未來台灣也將面對嚴重的糧食短缺危機!!
台灣的休耕政策把許多的良田變成荒地,糧食自給率只有30%,未來台灣也將面對嚴重的糧食短缺危機。政府還在做大夢嗎?真的該反省檢討了。
不但良田變荒地,政府每年還要付出龐大預算,真的是多重浪費多重損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