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好好檢討的農田休耕政策
有必要好好檢討的農田休耕政策
【公民記者李清貴宜蘭報導】台灣加入WTO之後,政府為了符合開放進口及稻米減產的目的,從民國八十六年開始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也就是所謂的「休耕政策」。農民如果休耕農田,改種田菁等綠肥作物,每公頃可以領到四萬五千元的休耕補助。這項政策實施到現在已經十多年,而全台休耕面積也從一開始的十四萬多公頃,逐年增加到九十四年之後,休耕面積甚至比種稻面積還要來得多。以宜蘭地區來說,原本兩期的稻作,現在只剩一期,第一期稻作也有部分稻田休耕。雖然農田休耕農民可以領到補助,但並不是所有農民都贊成這項政策,有農民對於這種讓土地閒置的作法就相當不以為然。
農民除了憂慮農業的未來之外,對於政府開放農地興建農舍,導致財團及都會地區非農業人口購買農地獲取休耕補助、甚至炒地皮的情形更是難以接受。
宜蘭是農業縣,目前全縣二萬七千公頃的農地當中,有一萬兩千公頃是種植水稻,當中第二期作幾乎完全休耕。而為了維護農村景觀,宜蘭縣政府鼓勵農民在休耕期間種植各種綠美化作物。
其實,種植綠美化作物只是一種配合措施,農政單位真正要重視的是「休耕政策」是否值得檢討?不可諱言,農田休耕是全國性的政策,如果需要調整也必須中央統一辦理,地方政府能夠做的確實相當有限。我們希望中央政府對於台灣農業未來發展能有更長遠的政策。農業是台灣的根本,如果是基於培養土地養分,以便往後有更好的生產能量,這樣的休耕政策值得鼓勵。但是如果沒有長遠規劃,只是因為政策實施已久,擔心一旦停止休耕補助,將引起既得利益者反彈而不敢有所改變,那麼這樣的農業政策恐怕隱藏很大的危機,有必要好好思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