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唯甯/台南市報導】「越在地,越國際」山海屯社會企業的共同創辦人蘇莞婷爽朗地訴說著。從小生長於「新化」的她,看著家鄉興衰,決定在三十歲這年返鄉回饋這塊土地。山海屯社會企業賦予老宅新生命,修繕擁有145歷史的晉發米穀商店,以及歷史改建60年的西藥房,打造成郡九街庄共學空間,讓青創、農創和社會創新等事業進駐。讓老宅不再是閒置空間,而是培育青年實踐想法的工作場域。
↑山海屯社會企業共同創辦人蘇莞婷,推動地方文化賦予老宅新生。照片提供/張宇葶
新化有30年沒有這麼熱鬧了
出生於新化的蘇莞婷,從小便和爺爺奶奶在新化林場周邊的竹筍加工廠工作,因為交通不便捷的因素,蘇爺爺每次開車下山時,會沿途載送許多老年人,去看醫生或購買日常用品,爺爺的舉動影響著年幼的蘇莞婷。在她的記憶裡,新化是個繁榮的小鎮,新化林場更是許多臺南人踏青散步的後山花園。每到週末,新化林場的周邊廣場和路口,都有許多菜販在此擺攤銷售。隨著時間更迭,新化逐漸沒落,三十歲的蘇莞婷再次回到新化林場,看著空盪盪的廣場,心裡的感慨讓她決定回到家鄉,以行銷新化帶動地方發展,希望改變她從小到大成長的地方。
選擇回到新化的蘇莞婷,剛開始連NGO(非政府組織)、地方協會都不了解,毫無頭緒下透過朋友加入新化社區營造協會。蘇莞婷透過協會的身份,拜訪老街內的商家,將重心放到推動新化老街上,透過主題活動的方式,促進人流振興老街商圈。自2012年開始,新化老街每到過年時便會封街舉辦年貨大街,除了帶動觀光外,也找回新化市民對於童年踩街的記憶,串起市民對於新化的認同感和向心力。
↑新化老街舊式布條陪伴新化人度過10年時光/張宇葶提供
一開始雖然有許多商家不願配合舉行,認為新化的人流不足以帶動商圈消費力。但經過第一次年貨大街,蘇莞婷表示每當她去拜訪商家時,他們總會問她什麼時候還要辦市集。「新化有30年沒有這麼熱鬧了。」這是她在拜訪途中最常得到的反饋。藉由主題式活動的舉辦,確實讓新化老街活絡起來,但如何串起「新化」仍是一大難題。
用新創串起新化
「旅食大目降」是串起新化的一個解方,透過觀光票卷的方式串連新化在地商家和觀光景點,而大目降則為新化的舊稱。蘇莞婷表示,「一個能夠長期舉辦的活動,要從新創轉變為凝聚在地力量的傳統。」透過新化社區營造協會,將觀光票卷結合新化在地店家包括各式飲食、住宿、伴手禮和觀光風景區。將價值450元的折扣金和門票,以330元的價格販售。不僅讓消費者提高購買意願,人流的增長也使商家有足夠的營收在新化繼續深耕。
除了販售觀光票卷外,協會為提升新化的觀光品質,發起「旅食大目降-友善店家票選活動」,透過票選的方式,使消費者更有參與感,也讓商家更用心經營和友善的面對民眾。此活動最後吸引上千人投票,約4000票的總票數並突破20000次網路觸及。透過觀光票卷和友善店家票選活動,並將線下和線上整合,為新化帶來人流,假日的遊覽車更是一台接一台。不過觀光所帶來的商機,也讓許多加盟店、娃娃機店進駐新化老街,加上老屋常年疏於維護、傳統商家斷層、老街的歷史文化也逐漸消逝。
↑當年旅食大目降觀光票卷。圖片提供/山海屯社會企業
隨著加盟店的進駐,老街文化資產流逝的速度,讓協會發覺老街的故事隨時會被掏空,因此在2017年正式成立山海屯社會企業。蘇莞婷表示,透過社會企業運營的模式,團隊直接進駐傳統商家老屋保存並且活化經營,協助在地店家轉型,才能衍生文化觀光產業和體驗式經濟,打造屬於新化的地方群眾品牌。
運用米食文化綿延老街傳統
↑西藥房改造為郡九街庄共學空間,打造友善農業的推廣販售所。照片提供/山海屯社會企業
為了延續和推廣新化老街的傳統文化,山海屯社會企業決定承租兩間街屋,其中一間為歷史60年的長泰西藥房,並將其改造為郡九街庄共學空間,二樓改建為講座教育空間和人文書房,提供觀光客和在地居民一個了解新化老街的文化書庫;一樓則提供給在地小農販售當日蔬果,以及結合文創設計的農產品,作為友善農業環境的推廣販售所。
↑145年的晉發米穀商店經過修復後重獲新生。照片提供/山海屯社會企業
另一間則是擁有百年歷史的米店,團隊在修繕老街時,得知晉發米店老闆因病將店面頂讓,因緣際會下,山海屯社會企業決定承租下來。面對老舊的屋況及無法使用的碾米機,蘇莞婷起初相當困擾,她認為:「碾米機如果只能觀看,對我們這世代來說沒有文化情感。」但考量到「米」為新化街區的重要文化符號,街區內米店林立,街邊也有許多米製小吃,米腸、肉粿更是當地人的必吃美食,加上台灣「以米食為天」的文化背景。因此與KOL(意見領袖)合作以搶救145年歷史老店為口號,和年輕世代對話,喚起青年對與米的情懷。最後成功「以米為介」,創立「巡迷」:米在南方的主題群眾募資,最終募得超過140萬修復米店內廢棄檜木碾米機和店內空間的修復基金。
但若只有體驗碾米機與銷售米及其他農產品,無法讓米店長期於老街立足,因此團隊設計活動,配合108課綱孩童素養,推出「小勇士大救援」課程,結合在地民俗祭典與老屋故事,讓小孩透過戲劇及闖關活動了解地方文化。像是新化早年為平埔族人聚居的地方,後來衍生為西拉雅文化和在地風水傳說的繞境祈安十八嬈傳統民俗祭典,所結合的解謎遊戲,讓文化不局限於米店本身,而是擴及整條新化老街,打造成孩童的學習實驗基地。
↑新化街區原先樣貌。照片提供/山海屯社會企業
↑新化街區修繕後為咖啡廳。攝影/王唯甯
山海屯社會企業應用新化老街的歷史街區空間,舉辦主題式的策展以此推廣在地文化資產。透過走讀和老屋飯桌,帶領民眾在街區巷弄裡,直觀的感受蘊藏在街區內的米食記憶,也讓百年老屋再次飄出飯菜香。
青年回鄉 歷史承接見曙光
↑山海屯社會企業賦予新化新生命點亮過往情懷。攝影/王唯甯
山海屯社會企業將新化歷史街區打造成生活故事博物館,透過人、地、產三個地方創生的主要因素,串連地方人士,包括文化志工、自身團隊,以及未來進駐老屋的新創業者。曾經的日本警察宿舍華麗轉身為獨具和式風情的咖啡廳、大學社創空間。將街區社創團隊匯集相互交流,共同打造特色體驗空間和新創產品,形成體驗式經濟,吸引更多人留在地方帶動在地觀光。
振興新化之外,山海屯團隊在2021年也投入到東鄰新化的「左鎮區」,左鎮為文化的寶庫,地下有許多化石,更有豐富的平埔族和宗教文化的寶藏,多種文化在此共存。因此山海屯想複製新化街區的成功方程式,復甦左鎮老街,讓大眾對左鎮的印象,不再只有化石。蘇莞婷表示,未來的目標將打造結合生產和生態的永續生活,從新化區的青果市場出發,整合左鎮區、山上區、玉井區的觀光景點和文化保留。新化青果市場將作為智慧農業生產的示範基地,成為國際交流和對外資訊連結的平台,將台灣農業技術推向國際舞台。
對山海屯社會企業來說,他們重視的不僅是承租老屋、修復百年碾米機、傳承文化資產,更重要的是連結人與人間的情感,年輕人返鄉傳承街區的歷史記憶,串連起舊台南縣,打造充滿人文氛圍的區域。讓青年願意「回家」,走入那個年代、那條巷弄,喚醒過去受到遺忘的記憶,迷失也將被尋回。
採訪側記:
在採訪過程中,蘇莞婷緊緊扣連著「回家」一詞,讓身為台南新化人的我深有感觸,來到北部就學未來可能也在台北就業,回家成為現代年輕人奢侈的願望。透過這次的訪談,讓我了解到家鄉,還有許多我沒發覺的面貌,希望未來我能將家鄉的故事讓更多人看到。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