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一:鳳梨產季到 大量鳳梨葉成農廢
NS
鳳梨田大自然聲音
OS
說到家鄉特色,你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關廟是全台南最大的鳳梨生產地,每年台南有三成的鳳梨來自於關廟,因此也被稱為鳳梨的故鄉。然而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每年生產48萬噸鳳梨,同時伴隨70萬噸鳳梨葉成為農業廢棄物,其中有六成的鳳梨葉會被以燃燒、掩埋等方式處理,難以再產生附加價值。
BITE
鳳梨農 楊慶生
鳳梨葉子,直接用耕耘機把它打碎,或者是用怪手把它挖掉,就是埋到那個土裡面。這對我來說,我們本來是要丟掉的東西啊,他可以用錢來跟我們換,我們當然好啊。
標二:鳳梨葉再利用 農廢創造新價值
OS
究竟大量的鳳梨葉,還能創造什麼價值呢?一位來自於關廟的文史工作者,發揮巧思
,為本該廢棄的鳳梨葉,注入新生命。
BITE
關廟文史工作者 許玓維
現在我們採的田是金鑽鳳梨,鳳梨葉的葉片,它是有一點呈一層一層的,所以我們會沿著最外面先剝。
OS
許玓維在大學期間,受到原住民部落,善用自然資源的啟發,從此在心中埋下了做植物編織,發揚關廟特色的念頭。
BITE
關廟文史工作者 許玓維
一隻手拉,一隻手剝,你知道嗎?就是這個,你辛苦了這麼多年,就是在等這個。因為我們小時候家裡是染整廠,然後那個廢水處理啊,污染其實很強烈,味道也很強烈這樣,可是我到花蓮念書之後,看到部落都用植物染去做染色,然後編織,重點是編織,那時候就覺得說,原來自然纖維可以做到這些東西,那為什麼我們沒有去用。
標三:關廟陸軍山 著名鳳梨發源地
OS
關廟栽種鳳梨的歷史,可追溯到二戰結束後,農民利用以往被當作訓練基地的陸軍山,試種鳳梨成功,於是家家戶戶開始種鳳梨,因此鳳梨可說是養活三代關廟人的
重要經濟作物。
標題4:從地方教育 讓地方之美留下
NS
保東國小鐘聲
NS
小學生湯匙敲打聲
OS
小學生們傾盡全力敲打,手裡的鐵湯匙早已彎曲變形,原來這是在地小學共同設計的旺萊課程,教的就是鳳梨纖維的再利用。
BITE
關廟文史工作者 許玓維
它上面還是有一點綠綠的對不對?來,輕輕的,再更輕一點,再溫柔一點。
OS
經過一個小時的努力,鳳梨葉終於化成一絲絲晶瑩剔透的纖維。
BITE
保東國小教導主任 方笠洋
我們當初設計這個課程,就是有一些學生,來我們保東國小唸書的時候,他其實他不知道我們關廟的特色是什麼,所以就是我覺得說,應該要為這塊土地留下一些什麼
也希望這些學生可以,再更了解我們的文化。
OS
國小也邀請了學生的爺爺,教大家如何採收鳳梨。
BITE
鳳梨老師 鄭柳樹
有沒有看到?
NS
保東國小學生回答有聲
BITE
鳳梨老師 鄭柳樹
把它割起來,這裡切短一點。
我自己買田買地,自己種了差不多二十年,給他體驗說父母親,在做鳳梨工的工作很辛苦。
OS
透過一系列體驗課程,孩子們得以了解,長輩與這片土地的互動方式。
BITE
保東國小學生 薛羽宸
(那你為什麼會想去?)
因為很好玩,然後去那邊(鳳梨田),多曬太陽也很健康。
BITE
保東國小學生 張芸瑄
我跟我叔叔一起種鳳梨,然後叔叔都叫我戴手套,我媽媽都說鳳梨很不好吃,結果她一吃到鳳梨的時候說,哇好好吃喔。
OS
酸甜參半的鳳梨滋味,如同地方創生的過程,有汗水也有喜悅,透過在地特色的向下扎根,期待這份屬於,世代關廟人的驕傲,得以延綿不朽。
採訪撰稿 劉姿喬
攝影剪輯 温茗惠
音樂來源 YouTube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