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專題報導】將此生奉獻給文學 陳芳明與台灣文學的對話

2010/11/03 09:08
3,202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吳采靜、賴冠儒、賴盈穎的專題報導】 

  台灣文學的演變之路,崎嶇而困難。在這條路上,有許多作家投入,他們大量創作、為市井小民發聲,書寫下最真誠質樸的台灣故事。像是早年的吳濁流與黃春明等。這些前輩們的思想和眼光,為晚輩作家指示新的方向,讓台灣文學之路能夠越走越多元。

    目前擔任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的陳芳明,當年也是義無反顧踏上台灣文學之路的青年之一。陳芳明是著作等身的知名作家和評論家,大學時期他開始嘗試創作新詩與散文。在當時的氛圍下,台灣文學並不受重視,年少的他總是把眼光放在中國與西方來創作,對於腳下的土地還沒產生認同。「最早我是不知道有台灣文學,因為我受教的過程裡面就是讀中國歷史中國文學,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我其實對台灣有種貶抑或看不起。」

 曾經不重視台灣文學的陳芳明,在日後卻為這塊土地寫出感人文章,造成這樣的轉變,是1980年代的美麗島事件帶來的影響,他說:「歷史總是在神祕的一刻會開一個門,邀請你走進去,你如果沒有勇氣,也許你就拒絕了,但是那個時候我知道,我如果不走進去的話我這一輩子會後悔,所以我就走投進去了。」陳芳明的許多作家朋友因為鼓吹言論自由而被逮捕,他為了捍衛人權而加入了創辦《美麗島周報》的行列,因此被政府列入黑名單。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陳芳明展開了流亡海外十年的生涯,這段時期陳芳明遠離家鄉,卻因此重新發現台灣的美,他說:「我是旅行半個地球,過了半生才發現台灣,當我發現台灣的時候我已經遲到了。」

 在海外流亡的時期,陳芳明覺得影響他最大的反而不是政治運動,而是他開始研究台灣歷史,進而也理解台灣文學為何。談及此時期,他說:「我開始了解台灣社會是甚麼性質,甚麼叫台灣,至於台灣裡面的文化到底是甚麼,這讓我開啟了新的視野。」陳芳明也說到,海外流亡期間雖然落魄,但他並不放棄,他告訴自己: 「你失去了很多可是你沒有輸掉,既然沒有輸掉還有敗部復活的時候吧,所以就是那股意志在燃燒,讓自己堅持下去。」這股意志也成為他在寫作時的最大動力。

 在陳芳明的心目中,台灣文學作家是懷抱理想、卻又無法實現的一群人,只好借用文學形式表達出來。這些作家們在黑暗的文學隧道中探索,看不見光,卻仍舊努力創作,讓陳芳明很感動,他說:「他們看不到希望的年代都這麼努力了,而我們這個時代已經看到希望了,我們能懈怠嗎?這才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自我要求,從他們身上看到了我自己。」

 陳芳明身為一個著作等身的作家,除了閱讀其他台灣文學作家的創作外,他自己本身也保持寫作習慣,多年來不曾停筆。散文下內心世界的溫暖真誠,拜讀他作品的歷史系系主任呂紹理表示:「有些人你會發現是文跟人不太一致,有的人文可能很熱情,但是人比較冷淡,但是我覺的陳老師一看就是文如齊人,兩者間非常一致。」

    陳芳明與文字為伍長達四十多年,寫作與閱讀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他說Sound-bite「你跟朋友都還會吵架,書會跟你吵架嗎?不會啊,所以那時候在最小的空間裡面,你得到一個最大的宇宙」他至今執筆不輟,必且依舊樂在其中。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