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委託行商圈轉型 保留歷史推廣在地文化
位在基隆忠四路的委託行商圈已有超過40年的歷史,由於台灣早期受到政治環境因素影響,導致一般人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外國文化,於是有著大型港口的基隆就成為了台灣與國外的接觸點。當時人民不但無法輕易出國,再加上進口貨物需要極高的關稅,因此舶來品只能由留學生、船員和美國大兵帶來台灣,並交付給當地的店家進行委託銷售,這種獨特的買賣方式進而形成基隆在地的特色文化。委託行內販售各式各樣的海外商品,不但有服飾、化妝品和日常用品,也有巧克力、口香糖等食品,販售舶來品的富順行老闆楊榮昌表示:
「都是香港、日本、韓國、歐洲的,都是香港進來的啊,全部是批發,什麼都有,你想的到的都有賣。你想的到的日常用品大概都有,現在其實應該算有開放觀光以後就沒什麼生意做了,就慢慢沒落,那現在都是賣內衣、內褲啦,內衣、內褲是比較沒有季節性,整年都可以賣,所以現在只能賣這個,其他東西像有一點時髦品的話,那就沒辦法,現在已經不行了啦,現在大家自有出口。」
民國四、五十年是委託行最興盛的時期,基隆大約有200多間委託行,甚至當地居民還將委託行稱為早期的百貨公司,由於整條街販售的物品都是最流行的時髦品,以及商品的種類相當豐富,於是假日的委託行總是擠滿人潮。當時的委託行不單單只有一條街,範圍則涵蓋了好幾個街區,只要是從基隆港延伸出去的道路都屬於委託行商圈,在地居民陳小姐表示:
「以前就是整條街喔,禮拜六、禮拜天幾乎都是好像塞得滿滿的,就是很多人啦,差不多70年代開始就非常的興盛,差不多七十年左右,少年啦、中年啦、老年都有,因為(東西)五花八們很多啦。」
隨著網路的發達和交通的便利,取得舶來品的方式變得簡單許多,再加上時代的改變,委託行早已不像以往那麼興盛,通常只剩下年紀較大的常客會走進委託行購買商品,不過在委託行逐漸沒落、消失時,近幾年基隆的在地團隊藉由不同的活動,像是搭配節慶舉辦不同主題的市集、發行季刊、舉辦導覽和設立故事館等,讓遊客或當地居民能夠透過不同角度了解委託行的歷史,他們不但想讓委託行成功轉型,也結合了許多在地店家推廣基隆的特色美食,更重要的是鼓勵青年創業,委託行街區副總經理沈偉德表示:
「在我們希望構想的過程當中,希望能夠把把委託行做一個不一樣的轉型那希望能夠把文化故事保留下來,所以我們有在做一些田野調查,那也開發一些導覽的一些遊程,那我們也找了比較專業的老師來進行做這樣的一個導覽,然後第一個是把委託行的故事給發揚出去、保留下來,因為現在其實很多店家鐵捲門都拉下來,那我們再努力的去跟他們接洽,看這個地方能不能夠把這個區塊釋放出來,然後讓一些年輕人有一些創業的空間,然後能夠在這邊進駐,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把委託行弄成是一個比較有特色的環境。」
在委託行轉型後,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停下腳步,走進巷內參與活動、欣賞委託行的樣貌,或許委託行無法回到當初的盛況,但人潮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冷清,委託行的復甦不只是團隊的功勞,更是在地店家和居民的支持,才能讓基隆獨特的文化保存下去,讓委託行不被時代給淘汰。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闕子薰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