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對雙語政策的一些想法

2023/05/29 11:06
2,18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很多國際企業選擇新加坡或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友善的英語生活環境,當然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並非全部原因。同樣重要的是,它們的法制,基本上沿用殖民時期的英美法,讓歐美國家企業很容易適應。

臺灣的英語教育的確存在很大的問題。以前,上了初中3年加上高中3年的英語課,碰到講英文的外國小孩,卻法溝通。另一方面,看到在外國人家裡當幫傭的鄰居,雖然只有小學畢業,年紀也比我大很多,卻可以跟外國人流利交談,心裡實在不是滋味。現在的狀況,看起來也沒有多大的改善。

學習外語需要環境。聽一些印尼外籍移工講,她們出國前,只在國內惡補3個月的中文,就來臺灣。然而,3年下來,無師自通,基本上與臺灣人間的溝通能力都沒有問題。

當一個現代國民,需要知道的「常識」非常多。但我總是覺得我們的國民教育內容不夠「生活化」。背了大量的英文文法規則和數學公式,出了社會,對多數人而言,卻派不上用場。反而跟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法律、金融、衛生、自然和人文環境….等等的常識,必須靠自己出社會後去碰撞、摸索。

推動雙語政策的第一步,我覺得應該先要讓英語教育「生活化」。小學階段沒有英語課。但音樂課可以教英文字母歌和一些流行的卡通歌曲。課本上提到的一些專有名詞或外國人名、地名可以加註英文,並且教小孩如何使用電腦或手機字典,查詢英文單字的發音和意思。國中階段的英語課,應該以看懂英語電影、電視節目、和英文報紙為目標,由淺入深,逐步強化英文聽、說、讀的能力。並期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還可以俱備一些「寫」的能力。到了高中,就進入「適性教學」的初步分科教育階段,或許可以考慮讓部份高中,開設一些用英語教學的「專業」課程,讓有能力適應的學生跨校選修。大學階段就讓學校去自治吧!

想想漢傳佛教,所以可以在「中土」生根發展,政府贊助佛教界翻譯佛經,是很大的助力。如果當時要求學佛的人,都要先去學習梵文或印度文,那可能就不會有現在的漢傳佛教了。處在知識爆炸加上版權受到嚴格保護的年代,政府當然不可能把西方著作全部翻譯成中文。而且,電腦和手機也有翻譯軟體,且功能愈來愈強。從維基百科也可以查閱到各式各樣的資訊。需要政府協助的,應該是在譯名統一方面。教育部或許可以成立一個專責單位,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