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金礦博物館 傳承在地淘金文化
【記者張晸嘉、楊偉如、蔡云慈/新北市報導】1972年,九份的金礦正式停採,在地礦工曾水池為了保留九份獨有的挖礦文化,改造自家祖厝成立「九份金礦博物館」,高度還原礦坑環境。他在門口擺設礦車、鐵鍬、乙炔燈等挖礦工具,還將過去挖到的部分礦金展示出來,二樓更設立了淘金體驗區,利用金搥臼、研槽、試金棒等工具讓大家實際體驗淘金。曾水池離世後由他的兒子曾建文、孫女曾譯嫻接手,積極地與當地民宿合作,透過九份夜間體驗導覽讓遊客深入礦坑,期望透過博物館的多元發展讓來訪遊客更加認識九份的礦業歷史。
↑曾建文先生在博物館內演示淘金過程。攝影/蔡云慈
「礦業世家」 把九份挖礦的歷史帶回祖厝
曾水池是一位在九份開採礦金已30多年的老礦工,過去他們一家皆從事採礦行業,但自1950年代起礦業逐漸蕭條,曾水池也成為採礦的最後一代工人。1971年九份正式結束金礦開採,許多礦工因而離開九份,尋找新的工作。為了保留九份悠久的挖礦歷史與技術,曾水池於1992年將老一輩留下的祖厝改造為「九份金礦博物館」,館內陳列了許多挖礦的裝備和工具,如防磨外套、頭盔、鐵鍬等,也完好地展示他過去挖到的各種礦金。他希望把礦坑的所見所聞帶回博物館,讓來訪的遊客能深入了解九份礦工的歷史記憶與採礦知識。
然而,在曾水池因塵肺症離世後,博物館因缺乏主理人而休館兩年。他的兒子曾建文及孫女曾譯嫻為了延續曾水池守護挖礦文化的堅持與決心,因此決定回到九份承接博物館,原本他們對於礦石一無所知,更不用說親臨礦坑挖礦。曾建文提到,因礦坑環境與挖礦作業非常危險,小時候曾水池從不讓他跟進礦坑,甚至等到博物館成立後才願意分享與礦坑有關的一切並傳授淘金知識。
↑坐落於九份半山腰上的「九份金礦博物館」。攝影/蔡云慈
在博物館內沒有輝煌的裝飾和大事紀,曾水池只是簡單地還原礦坑環境,讓大家可以直觀地認識挖礦工作。他將舊礦坑中的「馬雞」搬回到博物館中做展示,「馬雞」指的就是用來做礦砂搬運的礦車。曾譯嫻也親自示範了礦燈該如何使用,將黃石放入礦燈中,加水後產生氣體乙炔來點火。這種乙炔燈的亮度很高,而且只要氧氣變稀薄就會馬上熄滅,以此達到警示作用,提醒礦工不要再往前走了。乙炔燈也是人類史上第一個穩定性的照明。
↑曾譯嫻小姐示範如何使用乙炔燈。攝影/張晸嘉
早期礦工們煉金的古老方法
博物館內所放置的礦石,都是曾水池特地留下的較大顆的礦石,提供民眾參觀、學習。九份的礦石是共生,指的是真金和白銀會同時存在於礦石裡,這也是九份礦石的特色。
那要如何將金跟銀從礦石提煉出來?曾建文先生也親自示範:步驟一利用和中藥房搗搥相似的「金搥臼」將礦石搗碎。步驟二則是用研槽將金礦磨成粉末狀,「研槽」是外形似獨木舟的研磨槽。步驟三利用手槽來分離比重比較重的黃金,利用左右搖晃的方式使其沈澱。「手槽」是長得像畚斗的長型木槽,中段有一橫條凹槽,可使較重的金砂沉積此處。步驟四迅速將集中的黃金刮起,速度要快才不會讓金砂散掉。
↑步驟一:利用金搥臼將礦石搗碎。 攝影/蔡云慈
↑步驟二:用研槽將金礦磨成粉末狀。攝影/蔡云慈
↑步驟三:利用手槽來分離比重比較重的黃金。攝影/蔡云慈
↑步驟四:速將集中的黃金刮起。攝影/蔡云慈
到這邊出來的還不是純金,中間還參雜著許多雜質。所以淘金師傅們會倒入硝酸,將雜質去除。剩下的金、銀和沙會倒入水銀(汞),使黃金和水銀混合,形成水銀金。沙不會和水銀混合,則會沉澱至底下。接著用紗布過濾掉多餘的液體水銀,留下固體狀態的純水銀金;再將水銀金放入留有導管的密封容器加熱。因為水銀的熔點非常低,加熱至300度時便會氣化,和金分離。氣化後的水銀順著連接冷水的密閉管再度凝結成水銀塊,便可回收再利用。當汞蒸氣完全蒸發掉,就可以得到未經提煉的金子,銀金共生,俗稱咬金。
↑咬金提煉五步驟。製作/楊偉如
留下的砂金再在黑膽石上畫出條痕,接著以試金棒比對成色。如果是和試金棒相同的金黃色,代表金子純度高;如果偏銀白色則含有銀。
最後是將金和銀分離,會先經過「初煉」,再「純煉」。初煉是將咬金放入煉金用的硫化鐵質坩鍋中,以咬金比銀1:7的比例放入銀。再將坩鍋放置熔金爐上,加熱至1200度以上的金子會熔化,以攪拌夾將其和銀攪拌均勻後進入到最後一步驟「純煉」。將金銀溶液倒入水桶中,沸騰後的溶液碰到冷水後會凝結成小珠。將小珠倒入分離金和硝酸銀的鍋子「白鐵鍋」內加熱,與此同時慢慢倒入硝酸。小珠中的銀會與硝酸結成硝酸銀後浮起,金與硝酸不相溶且比重較重,會沈澱至底,沈澱至底的金再反覆此動作五次,提煉出純金。
↑純金提煉步驟。製作/楊偉如
金礦博物館的煉金方式和金瓜石的不相同,金瓜石的金子太細,必須要使用氫化鉀才能將其煉出。而運用氰化鉀提煉的方法,在日治時期前台人並不會,是在日治時期後日人所留下的技術。
曾建文所示範的,是早期台灣的礦工們靠著自己的經驗,摸索出的一套煉金法。是當時台灣人獨立思考出來的方法。
金礦博物館與九份在地連結
「阿公曾經給我一個概念,九份老街的小吃可能逛完就沒有了,但採礦的人生道理卻可以傳承很久。」曾譯嫻回憶道。挖礦是高危險性的工作,很容易發生爆炸事故,再加上通常是以一人為單位進入礦坑採礦,即便發生意外也難以求救,不過「入坑死一人,毋入死全家」,許多人為了維持家庭生計,還是會冒著高風險入坑。採礦的人生道理蘊含著不顧一切支撐家庭的精神與積極面對生命的態度,畢竟「炮仔聲那彈起,就會知富貴逼人來」,人人都希望有一夜致富的機會。
↑金礦博物館內的模擬礦坑和礦車。攝影/蔡云慈
曾建文表示,剛回到九份時還不太習慣九份商業化的景象。九份因昔日繁華的老街、礦區風光和淘金史,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光。2012年觀光人次達到200萬,隔年觀光人次成長至400萬,此時期國際旅客和陸客大幅成長。一直到2019年,九份觀光人次更曾一度達到900萬。但也因為九份吸引許多國際旅客前來,人潮、停車問題導致台灣人漸漸不把九份作為旅遊景點首選。前陣子因疫情問題,國際旅客大幅度減少,這才讓台灣旅客回流。
從2017年底一直到今年,金礦博物館和九份當地民宿合作,舉辦九份夜間體驗活動導覽,除了可以帶民眾更認識九份特色景點,例如:舊昇平戲院、礦坑口等,還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到有關九份淘金的歷史,而且參加導覽的人數在疫情期間是持續成長的。最後曾建文表示,這間金礦博物館最重要的是讓更多人了解九份在地特有的煉金術,加上透過館內收藏豐富的礦石與煉金器材去想像以前的人們是如何以淘金維生和改良煉金技術。
採訪側記:
金礦博物館位於九份老街山下,位置相對隱秘,一進到博物館內就會看到真實的礦車和模擬礦坑,以及琳瑯滿目的礦石展品。來到二樓映入眼簾的是許多淘金相關工具和淘金步驟介紹,同時也是淘金過程的體驗區,看得出來曾水池先生十分用心的收集和保存九份礦物和淘金工具。而受訪者曾建文和曾譯嫻也非常熱情地接受我們的採訪,其中還親自演示了淘金的過程和礦燈的使用。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