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創新的碰撞—東方藝術殿堂—三峽清水祖師廟
普遍對美術館的印象,都是在一個很空曠的空間,掛上一幅畫作或一件雕塑,許多人為了看到作品真跡專程前來。但在台灣,有一個地方被稱為「東方藝術殿堂」,它既不是美術館也不是博物館,而是一座寺廟,而且就在人來人往的三峽老街旁邊。它就是「清水袓師廟-長福巖」
有廟宇,就代表有人,所以要認識這座祖師廟,就一定要從三峽的歷史開始說起。
三峽舊稱三角湧,位於三河的匯流口,自古以來人類都是依河而生,畢竟生存離不開乾淨的水源,台灣這樣的海島更是要靠河流運貨到出海口貿易,門前有河、背後有山的地理環境,使三角湧自清治時期成了茶葉及樟腦完美的生產地。
三峽另一大產業是染坊,如今走在三峽老街上,仍能看到許多老招牌上,寫著各家染坊的名字,這是因為三峽的環境溫暖潮濕、陽光充足,適合「馬藍」的生長。馬藍,又稱為大青,是藍染中藍色的來源,加上染布需要大量的水,因此三峽成為當時北台灣最主要的染布業中心。
1767年,三峽附近的居民,共同建造祖師廟,主奉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的高僧清水祖師,是當地非常重要的信仰中心。1813年開設私塾,讓當地孩童接受教育。後來因為地震與火災,三峽祖師廟重建了兩次
到了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台灣,祖師廟成為政府所有,交由當時代理三峽街長的藝術家李梅樹管理,並準備進行第三次重建。經過了兩年的設計與籌備,祖師廟於1947年動工,並由李梅樹擔任重修工作負責人,除了將廟宇修復,李梅樹也希望讓祖師廟能代表東方文化。
這場浩大的整修工程,直到李梅樹過世仍無法完成,因李梅樹基本參與了整個寺廟重建的設計,他的離世使後續的修復工程出現許多問題,也曾一度停止重建計劃。
現在清水祖師廟,又被稱為東方藝術殿堂,正是因為第三次的整修工程,李梅樹將台灣藝術家的創作,結合到廟宇的各處,但也保持了廟宇的傳統文化,因此也是多數人來三峽旅遊,必來的景點之一。
公民記者趙世宸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