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萬芳社區無障礙住戶改造 身障朋友生活更便利
【記者賴冠儒、賴盈穎、吳采靜的專題報導】
「無障礙空間」是指希望任何人都可以在這樣的空間中輕鬆自在行動。對此,伊甸基金會舉辦了競圖比賽,希望從這次的比賽中,選出一個適合老人跟身障者的居家平面設計圖,並且從老年人口最多的文山區中的萬芳社區著手,進行空間改造。其中,正修科技大學建築系四年級的學生-李冠慧跟鄭玉嵐所設計的作品最受到青睞。
冠軍作品以「通用性設計」為出發點,希望可以把行動不便者跟一般的生活做完整的結合,李冠慧說113:「通用性設計就是說,我們一般 健康的人使用的空間,跟特殊身心殘障者使用的空間,兩個人可以融入在一個空間使用。」這次競圖的案例是針對一家四口,有中風的父親跟坐輪椅的姐姐。她們認為在家中的公共區跟姐姐的房間裡需要有足夠的空間讓輪椅可以迴轉,她表示:「153因為姊姊是坐輪椅,所以我們輪椅基本上要有回轉的 空間,直徑一百五十公分。253餐桌的高度要配合姐姐的輪椅可以直接嚕進去。」此外,她們也親自使用輪椅跟助行器,了解行動不便者的行為模式,並且套用在 他們的設計理念上。
除了從設計的角度觀看,對需要友善空間的人而言,身為身障者的余秀芷說120:「234無障礙環境並不是只為所謂的身障者去做一個打算,所以我覺得現在有很多的設計都是全零無障礙的設計。因為每個人障別也不一樣,所以會一照每個人的狀況去做屬於自己需求點的東西。」而住在木柵郵局附近 的老人家任孔禮說118:「房子高度要夠高,不然會很壓迫,起碼要三米以上。」除了空間要足夠外,他也希望房子的採光和通風要良好。
從專業的角度出發,政大地政系教授孫振義提到,居家無障礙空間最主要的設計想法:「1148第一個是無障礙設施,第二個是居家安全的 系統,第三個是家庭的活絡,基本上這個應該是三大主題。」除了寬敞的空間、平整無間隔的地面和足夠的輔助把手外,他也認為對於不常出門的行動不便者來說, 居家生活的樂趣讓他們找到生活的意義,也更符合「家」的設計理念。他也說「2118任何一個空間,你如果忽略的家的感覺,你就是在 做安養院。」設計應該是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而不是限制在建築物之中。
伊甸基金會將改造李冠慧跟鄭玉嵐的設計圖,從萬芳社區開始落實居家的友善空間,除了讓文山區的身障者跟老人有更完整的生活環境外,也讓整個社會了解到「住 家」可以是無障礙空間的開始。余秀芷認為:「已經不是身心障礙者的需求了,而是全民的需求,因為大家總有一天會老。」使用無障礙空間 的概念也不只是現在的需求,而是替高齡化社會做完整的準備,讓人們在未來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