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木柵指南宮革新 學者呼籲應兼顧傳統
【記者江幸芸、張瑋中、黃婕、鄭舲的專題報導】
木柵山區指南宮已經有一百二十年的歷史,信眾遍及全台,近年因為鄰近的貓空觀光茶園發展,加上指南宮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只有假日才有些人潮,為了改善沒落狀況,指南宮從十幾年前開始有具體行動。
指南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高忠信已經在指南宮服務超過六十年,他說:「我促進寺廟公園化,所以指南宮一直綠化、一直美化。」此外,指南宮運用香油錢來回饋香客,增建提供免費茶水和方便民眾梳妝的場所,以及整修環山步道。
貓空纜車營運大幅改善指南宮的周邊交通,替指南宮吸引不少遊客,指南宮主任秘書黃承國認為指南宮已經和休閒結合,應該不分香客和遊客,提供民眾良好的環境。
秉持為大眾服務的理念,指南宮近年配合環保趨勢封掉金爐,民眾無法自行焚燒金紙,高忠信也參與文山區社區安全營造,設計鏤空香爐。鏤空香爐同心圓的構造讓香爐中央鏤空處用來焚燒祈禱文,民眾在外圈插香,不必再把手伸進香爐中央,減少燙傷意外。
指南宮的改變獲得好評,但是長期關注文山區文史發展的政治大學民族系教授王雅萍,卻對鏤空香爐提出不同看法:「我覺得這是寺廟經營學的一部分,他就是想要創造議題,吸引不同的人來,我覺得寺廟可以創新,但是指南宮有點可惜。」
王雅萍以自己到指南宮安太歲的經驗為例,指出指南宮近年來的改變重點是產業化經營,卻忽略了信仰者和神之間的接觸,她說:「安一個太 歲要多少錢,會有一個會計來收,但有一個會讓信徒覺得不舒服的地方就是說,你的香才剛插進去沒多久,那個工作人員就會很快的把香插走。甚至你人都還在那邊 拜,他就抓走。」她認為這樣的過程不尊重信仰者,也不重視信仰本身。
王雅萍更進一步指出指南宮的另一個問題,她認為指南宮歷史雖然悠久,但是指南宮並沒有讓信仰在地化,她表示:「就是他沒有跟在地做一 個比較強的連結,他沒有把指南宮的立式或是整個指南宮和大文山的發展去發展一種在地特色。」她建議指南宮可以結合當地觀光特色,營造山城文化。
對於王雅萍的意見,黃承國表示指南宮祭祀的主神呂洞賓和在地信仰不同,他說:「我們呂主從山西分領過來,就是早期先人帶過來,那指南 宮這個部分就做得比較廣泛,那也不侷限於地方的廟宇。」黃承國點出指南宮從以前就以全台為目標發展,並沒有局限於在地化。
指南宮為了吸引全台民眾,跟隨時代不斷發展,王雅萍認為指南宮因為極力更新硬體設備,而忽略寺廟傳統和文化內涵,她以日本京都大文字山和京都大學的連結為例子,希望指南宮在和政大之間既有的合作之上,發揚信仰文化的深度意涵,讓指南宮在傳統和革新之間取得平衡。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