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張厝溪的美麗與哀愁

2023/09/23 21:21
22,415次瀏覽 ・ 49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0
檢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張厝溪的美麗與哀愁#

      照片

      張厝溪源自日治時期既已闢建的學校陴,引池水灌溉101.66公頃農田,蜿蜒4.16公里後匯入大堀溪。是許多人小時候捕魚捉蝦充滿回憶的地方。然而走過半世紀,當溪水不再清澈,漆黑的溪底令人卻步,在3面光的河堤工程後,這條溪僅剩承載水體的灌溉功能,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企圖拋磚引玉,喚起居民對環境的重視,定期在溪畔的那地農場,討論新坡的發展議題。

      照片

      石觀音愛鄉會理事長林煥堂:「所以說新坡會有條件就是說輕便車的關係,鐵軌然後可以載貨可以載人,用人推的,上坡就下來推,下坡就跳上去這樣滑,還有刹車。

      中研院退休研究員馮騰永博士:「觀音區最漂亮叫水要做成這個樣子,第2個水乾淨之後呢才講空氣,空氣要好,一定公路邊全部要大量種樹。

      大夥為瞭解張厝溪的情況安排實地踏察,首次是在8月6日,約在學校陴的小水壩集合,沿著溪邊的堤岸行走,野生植物茂密,沿路披荊斬棘,像極了荒山野嶺,為瞭解流量以繩索量測水深、目測水質,到了與池塘出水閘門的交匯處,水面盡是布袋蓮,當穿越新坡市區邊緣的新生路,兩個若大的方形與圓形的下水道匯入溪流。

      中研院退休研究員馮騰永博士:「2,000戶的居民生活用水,排到溪裏頭,我們假設在1公里的天然環境裏就把它淨化。」

      後續到8月底又按排了3次踏察,接續蜿蜒曲折的溪流,大部分的溪畔缺乏防汛道路,取而代之是高聳的牧草與野草,一行人為察看溪水與堤岸,穿越休耕中的農田鑽進竹縫,溪畔的空地成了茂密樹林,或遇高聳的駁坎無法穿越,越到下游的交匯口越是荒蕪。整個踏勘過程,看到生活廢水的匯入、養豬場的環境、土地的荒廢以及土石的胡亂堆置,大夥接續於9月的會議熱烈進行討論。

      中研院退休研究員馮騰永博士:「豬舍出來的水跟我們生活用水是很像,那種有機質在天然環境裏頭,一定會被處理掉。整個動線的改善,或其他設施的出現是要寫成計畫」。

      照片

      張厝溪的問題是臺灣溪河的縮影,「農業灌溉水質保護方案」明定灌溉專用渠道絶對禁止排放廢污水,農田水利建設也規範應採用生態工法,陴塘是國家級重要溼地,民眾不痴等,動才有希望。

      公民記者 Guanyin-Chang新坡採訪報導

      觀音區文林路346號


      你可能也會喜歡

      ▶︎ 09:58

      從青山綠水到鹹風海邊

      宅媽
      3,093 0 51
      ▶︎ 02:54
      ▶︎ 04:35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