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探討:將「車種分流」改成「車向分流」會更安全嗎?
將「車種分流」改成「車向分流」會更安全嗎?
車向分流,路口確實更安全,但為了靠左靠右,車輛都提前在車道交錯,導致車道更亂、衝突驟增。
「左轉靠左,右轉靠右」,似乎只提到「路口轉彎」問題,因為左側或右側車道,不可能只提供給左轉或右轉車專用,因此更具體的執行方案或主張為何?需要一併提出,否則恐顧此失彼!
針對「車向分流」表面字義,我的理解與疑義如下,希望大家一起集思廣益,到底如何根本改善整體的交通安全~
一、「車向分流」真的能改善問題嗎?
1.不論怎麼走,都有衝突點:
車種分流:當採取現行的規則(車種分流),其衝突點主要發生在「路口」,原因是「汽車駕駛搶先右轉」,或未依規定先進入機慢車道,再行右轉。
車向分流:當採行車向分流(左轉靠左、右轉靠右),路口看起來沒有衝突點,但實際上,車輛要左轉或右轉,都必須經過「提前切換車道」,意思就是「整個車道都是衝突點」(因為衝突點更多、想轉就轉的人也多,同時車道充滿機車時,其安全間隔更小,危險更大,車禍就會更多)。
2.快車道若全面開放機車行駛,死傷將更加慘重:
原本汽車行駛快車道就有大小碰撞,但大多只有車損,不會造成受傷。
機車同樣也會有碰撞發生在機慢車道(當然得究責不當規劃與占用違停問題),但因為車速較慢、機車之間的碰撞,因此受傷程度比較輕微。
但機車若行駛快車道,只要輕微擦撞就會摔車,一旦摔車,加上快車道行駛車速快、大型車視野死角、車體龐大,致使摔倒機車騎士傷亡更加嚴重。
其中特別是大部分駕駛人缺乏「安全駕駛能力」、「違規亂竄」等普遍存在問題,全面開放機車行駛內側快車道,將讓死傷攀升是必然結果。
PS.部分的騎士確實可以掌握騎車技巧、熟知路況,所以可以預見危險而加以避開,但絕大部分的汽機車駕駛,並沒有這樣的認知與能力,所以若不先改善「駕駛交通素養」,提升「安全駕駛」能力,將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3.當今「交通亂象」才是問題:
車向分流,路口確實更安全,但為了靠左靠右,車輛都提前在車道交錯,導致車道更亂、衝突驟增。
不論是過去政府不斷累積不同的政策或見解,以致更多新的觀點作為規劃設置了新的交通設施,結果讓交通變得更加複雜,難以遵行,因此「交通亂象」問題的根本解決是「重整交通亂象」,而非「擴增某族群路權」,一旦「程序錯誤」(先試辦單一族群路權,忽略整體影響,恐怕在實施後發覺交通亂象仍在,同時又引發其他族群抗爭,結果是否更加失控?)
4.應整體考量,避免顧此失彼:
未來「大小車」勢必造成反彈,然後必定提出新的主張,加上客運、貨運及汽車都分別有龐大的族群,是否到時又得再重新更改政策與設施,結果又得浪費財政預算與社會資源,再將政策重新調整制定?所以問題必須「整體考量」而非只重視某些族群,忽略尚未提出意見族群或弱勢族群。
5.改革輕重緩急,避免程序錯誤:
當今問題是舊體制、舊規劃與設施,加上人民缺乏「交通素養」所致,因此最關鍵要改善的是這些根本,而不是單純考量部分缺失(恐導致頭痛醫頭的惡性循環),若只處理表面問題,導致先實施或試辦,結果將導致人民交通認知仍不足情況下,將面臨新舊政策一起更加混亂的環境,最終新舊衝突在所難免,而這樣「程序錯誤」將導致難以挽回的狀況。按理應先把根基紮穩,確保全民熟悉「交通安全規則」(交通基本法,駕駛人應遵守的交通法規,確保交通安全的規定),加上「安全駕駛/防禦駕駛」也就是教導駕駛人應預防危險與違規行為發生,同時遵守並禮讓優先路權。之後針對特定交通缺失(交通陷阱)作為首要先行改善,然後再逐步落實其他交通缺失改善。
6.不該亂扣帽子、或錯誤歸咎原因:
大多車禍主因是「交通違規」,不去改善違規,提升交通素養,卻怪罪「車種分流」,不但沒有根本解決問題,若貿然實施「車向分流」,恐怕徒增交通亂象,造成更多嚴重死傷。
當錯誤歸咎原因,車禍並不會減少,甚至可能增加!若錯誤媒體報導,影響政府與大眾認知,最終車禍不但難以降低,恐怕因為掩蓋事實,導致錯誤政策,進而造成更多無辜生命被犧牲。
新聞錯誤報導為例:待轉變待撞!取消兩段左轉後 事故少4成 (2020/06/22)
桃園市交通局澄清:開放內側車道機車行駛 僅限單向二車道路段 (2020/08/28)
PS.不去教育與導正人民的「交通素養」,如同「愚民政策」,人民將一直對交通法規一知半解,一個對交通不了解的人,怎可能遵守交通,又怎能禮讓他人,所以交通只會更亂~也就是「交通素養」就像「交通語言」,不懂語言又怎能理解交通規則?如何辨識交通規範?而且交通規範還不只幾條,而是超過上百條規定,連簡單幾條都講不清、學不會、做不好,如何期待人民了解交通規範,又如何遵守規範?其中問題在交通法規太多雜,加上交通環境與狀況複雜,所以首先要先釐清整理,才能提出一個更容易被理解與學習的交通政策,也才能讓大部分的人對交通有更深層的認知,否則交通只能是學者或特定人士的研究,而難以廣泛作為人民參與的交通。
部分實施「取消機車兩段式左轉」後,整體車禍卻暴增!
桃園市機車車禍件數比較
機車車禍總計:<104年>33,308件、112人死亡、32,844受傷
機車車禍總計:<107年>32,303件、154人死亡、32,243受傷
機車車禍總計:<111年>51,257件、172人死亡、51,039受傷
全國機車車禍件數統計
機車車禍總計:<104年>316,779件、1,701人死亡、312,020受傷
機車車禍總計:<107年>332,246件、1,624人死亡、327,196受傷
機車車禍總計:<111年>389,145件、1,889人死亡、384,837受傷
統計資料來源:(交通部路政及道安司)道安總動員
https://roadsafety.tw/AccOrder?Order=Age&type=%E6%A9%9F%E8%BB%8A
桃園市政府交通局(澄清「取消兩段式左轉後,事故少四成」之全文)
標題:開放內側車道機車行駛 僅限單向二車道路段
內容:
近日媒體報導:「台北市這幾年來陸續開放44個路段的內側車道給機車來行駛,委外研究卻發現這些第3車道開放機車使用權之後,整體相關事故卻呈現惡化。」,並引述機車路權促進會、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等民間團體認為台北市分析恐怕不夠縝密,像是桃園同樣也取消禁行機車道,但路段事故率卻下降4成;外界顯將本市「開放單向二車道之內側車道機車行駛」後之事故少四成之數據,擴大解釋為所有路段及所有車道開放內側車道機車行駛後事故少四成之錯誤認知;為求謹慎,並避免誤導大眾視聽,本府澄清如下:一、 本市105年陸續試辦桃園區力行路等18處單向二車道路段取消內側禁行機車,經統計比較106年及107年整體機車肇事件數下降約4成,經提報108年3月份「本市道路交通安全督導會報」提案並通過「雙向4車道(單向2車道)內側車道取消禁行機車,仍可視個案維持禁行機車」之決議。
二、 108年10月起開放單向2車道共計142條(除特殊路段外)道路機車可行駛於內側車道,「取消內側車道禁行機車」是為了讓機車在路段中不致因行駛車道阻滯而可以變換車道,且不因變換車道遭檢舉開罰,並非鼓勵機車一直行駛內側車道。與台北市單向3車道開放機車行駛條件不同,爰不宜將分析結果混為說明。
三、 考量機車族年齡層廣泛,對於路況熟稔度、騎乘技術及反應速度差異甚大及相關知能等條件不同,為維機車族群用路安全,爰仍維持路口「機車兩段式左轉」。
交通局局長劉慶豐呼籲,取消單向二車道內側車道禁行機車後,機車可依實際路況選擇內側或外側車道行駛,不致因變換車道遭檢舉開罰,惟機車族騎乘仍應注意車前狀況,建議前方路口有左轉需求時,提前行駛外側車道行駛並依規定兩段式待轉,勿有任意變換車道等危險駕駛行為,以維護自身用路安全。
最後修改日期: 2020/08/28 16:43
內容引用來源(網址):桃園市政府交通局(公告資訊)
https://traffic.tycg.gov.tw/businessD/post/upt.aspx?p0=93705&cid2=609
二、建立交通智庫、專責推展平台與改善行動:
2023.10.18 在立法院舉辦「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 公聽會」,從公聽會紀錄影片可以聽到,過去鮮少聽過的「深度探討與建議」,感謝這些關心交通界的學者、政府相關單位、民間熱心人士,因為他們熱心公益,真正用心關懷改善台灣交通安全,同時有深度與廣度,接下來就看後續如何整合,落實,別再停滯傳統思維運作,流於形式~
因此,將這些寶貴的經驗、觀察,能夠更進一步、更多次探討,並持續下去,需要政府提供經費與資源,而不只是口號或口頭說支持而已。然後再將這些經驗與內容,化為行動,並透過網路與實體平台呈現,讓相關單位與大眾開始對「交通安全」有感,真正做好「全民交通」,而不只是政府交通部門的交通。
PS.相關探討與媒體報導參考(不代表作者立場)
立法院: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 公聽會 2023.10.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ezQMGP0zE
TVBS地球黃金線:一場死亡車禍引發論戰 車種分流.車向分流你怎看? 地球黃金線 2018042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6gHD4veSro
華視新聞:「車種分流」全球獨有須打掉重練? 立委怒點台灣製造車禍主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Txtn_19tI
以上內容由公民記者 陳站長 高雄報導 2023/10/29
________留言回應________
陳站長・2023/11/09 19:34
回應陳品文:首先感謝您的回應,在有共識的部分,希望有關單位能積極改善,至於其他爭議點,我想需要釐清,以下是我長期觀察並想到的問題與改善意見(當然還有更多陳述或內容,還需更多補充與研究....)
一、關於大車右轉與直行車事故:
關於右轉車,特別是「大型車」有視線死角,因此發生事故機率倍增,所以大型車不只右轉是肇事關鍵,「看不到」才是最大關鍵。
大型車(轉彎車)跟機車(直行車),到哪裡都需要匯車、交錯,因此即使不在路口,也會在「道路之間」交互行駛,因此不能只看「路口」,而使「整條路」都將會是「衝突點」(事故點)。
更何況「大型車盲駛」才是大部分「車禍關鍵」,過去不斷呼籲,但大眾被洗腦,誤認為都是旁邊車輛未注意「內輪差」與「視野死角」,卻未改善「大型車盲駛」,以及「各種危險駕駛行為」(包含:超載、超速、起步不讓、右轉不讓.....)。
PS.大車也常會在車道上撞死或輾斃機車(與其他車輛),但只是因為發生地點不同而已。所以有關「肇事因素」,我只能說「調查形式化」,根本沒有「側錄駕駛人平常的駕駛行為」,因此該調查最後也沒辦法根本改善「大車盲駛」的問題,所以可以預期,將來仍會持續有大車肇事。(盲駛的大車,怎麼可能「看得到死角」?除非安裝視野輔助器,並確實訓練查看與使用,否則裝了也是白裝。)
如何驗證以上論點:
1.請追溯「砂石車」肇事前的駕駛行為(一個人會「危險駕駛」,通常不會只在肇事時才如此,而是長久以來都如此,只是肇事當時,另一方當事人無法閃避....)。
2.找出「有安裝視野輔助系統」之同型砂石車,在同樣情況下,比較「兩者安全差異」(很容易找出「肇事因素,且能根本改善未來再次肇事因素」,然而幾乎看不到,有哪個單位?道安會?交通部?交通學術研究所?從沒看過哪個單位,能提出並改善這點?至少發生砂石車肇事數十年來,沒有改善這點)
3.把砂石車「有裝與沒裝 視野輔助系統」用側錄與全景,從各角度「錄影紀錄」,就能輕易分析,視野輔助系統對「大型車行駛安全的重要性」。沒開過砂石車的那些交通官員,怎麼能體會砂石車的狀況,又怎能提出根本的解決對策?所以從以前到現在,一直停留在「大車視野死角」、「遠離大車」、「遠離內輪差」的宣導,然後就不管了,才會導致大車不斷發生事故.....。
二、機慢車道與外側右轉車道問題:
確實存在「嚴重缺失」,致使機慢車在外側車道直行,很容易與右轉車衝突,當然還包括其他違規或佔據機慢車道的問題。
目前仍需要相關單位研究,如何改善此一問題。
三、解禁機車行駛中間或其他車道:
特別提醒:大車視線死角,將造成駕駛「看不到機車」,因此車道間穿梭的機車,恐大量進入「視線死角」,所以要解禁機車行駛內側車道,務必先改善「大車視線死角」。
另外,不論是否解禁機車行駛內側車道,也應先確保「機車騎士安全駕駛、防禦駕駛、遵守法規」,因為這樣在內側車道時,才能確保自身安全,也能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當然也同樣要求汽車與大車駕駛改善)。
還有,也許先找特定路段或區域試辦,且試辦務必全程多角度錄影,並且請各界代表(包含汽車、大車等各界代表),共同參與及監督,讓改善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或「偏頗的族群觀點」,而是「整體考量」(其實許多政策與側施規劃,長久以來就沒有納入「各界代表」,以致規劃或問題層出不窮、不符實際需求。)
若未確保各族群參與、未考量整體,那麼將來推展「機車解禁行駛內側車道」,勢必引發其他汽車與大車衝突,日後必然再調整路權,最終只會更亂。
(影片)大車視野輔助系統安裝率已達99.6%,為何事故仍頻傳?|國會質詢|林俊憲 ( 2020.10.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W9UOSChoE
(影片)大車視野輔助系統裝設2年多,事故反而暴增近千件|林俊憲 (2021.03.2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NAKUFG57s
(影片)撒3.3億開發「大車輔助系統」 今竟1輛都沒裝 (2023.10.2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wVLXNt_R10
陳站長・ 2024/06/17 22:30
關於網友批評,見仁見智,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認知見解自然也會跟著受到影響,這也是陳站長為什麼強調,交通改革應從提升「交通素養」作為根本的原因,因為若連「交通法規」、「防禦駕駛」等概念都沒有,加上缺乏「交通安全」相關實務經驗,就任意曲解他人,並不會讓交通變得更安全(這已由當今車禍翻倍得到驗證).......
陳站長對交通,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只因為家人車禍不幸往生,否則也不想碰觸「車禍死傷」的問題......
若不是「車禍鑑定權威」的協助,才得知「不專業」是導致當今「交通亂象」的根本原因,所謂不專業,是從高層到一般民眾.....(至少以「車禍鑑定」的品質,曾被監察院糾正來看,再加上了解許多車禍案例及平反來看,得到的結論)
因此,一二十年來,觀察與跨領域研究,試圖找出「改善交通」的方法,因此通常不會隨便提出「缺乏邏輯」或「缺乏法規」的見解.....加上平常看到「交通缺失」,也都會反應1999,大多也獲得正面回應並改善。
有關本篇報導「圖示」是有科學與案例根據,當然也提出以「現場網路監視器」來記錄整個車道、路口的行車過程(而非單一只看特定市調或時段的證據),所以平常大家都這樣騎車、開車、走路,是不爭的事實,將這些事實彙整成本篇報導圖示,所以強調的是「違規亂象」這件事實,關鍵就在「交通素養」,且近年來民間逐漸重視「交通設施缺失」,但政府早已改革超過十年,諷刺的是「越改車禍傷亡越多」,顯見「改革重點」需要再調整,而個人認為「交通素養」才是關鍵,否則「改了交通設施」,結果民眾依然違規、依然不懂新設施的功能與規定,還要花時間宣導新設施......那根本問題就是「交通素養」.....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