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牛治晴、陳致憲/新竹報導】
1927年,國共內戰爆發,國共兩黨發生長期武裝衝突,導致中華民國政府(國民黨)撤退到臺灣,而有了「外省人」的稱呼。這個族群是由中國大陸撤退來臺的國民黨支持者與軍眷人員,他們大多來自中國大陸各個省份,尤其來自華東、華南和華北地區。
民國37年,曾竹英尚在母親的肚子裡時就來到了臺灣,在中華民國政府的幫助下住在位於新竹的眷村。好不容易逃來臺灣開始準備迎接新的生活,曾竹英的父親卻在她三歲的時候,因為白血病離開了人世,留下曾竹英的母親、哥哥與妹妹相依為命。家庭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曾竹英無法專心讀書,因此國中尚未畢業,她便輟學去工廠找工作。幸運的是當時的人都很純樸,工廠的員工都很照顧她,她才從困苦的家庭生活中看到了一點希望。
曾竹英來臺一共住過五個眷村(台南一個和新竹四個),甚至現今的居住地也是由眷村改建成國宅。然而對岸戰況穩定後,臺灣和大陸之間開放探親,曾竹英只回去過四川一次。對她而言,中國只是祖籍,並沒有過多的情感。她也說在臺灣的生活已經安定,有穩定的工作與家庭,實在是沒有回去發展的必要。即使有了家庭,曾竹英依舊善盡孝道,每天早晨都會陪母親去公園運動,因此也認識了媽媽在公園結交的朋友。除了做早操還會閒聊各種生活大小事,這讓原本內向的曾竹英,漸漸地打開心房和大家交流。
隨著歲月流逝,曾竹英的母親早已不便行動,只剩曾竹英一人到公園做運動。而她在運動中優秀的表現,也讓大家認可她的實力。於是在原本帶操的王老師因身心問題,大家才決定讓曾竹英接替王老師的位置。歷經漫長的生活,曾竹英彷彿在這找到了歸屬感,開始慢慢地去熱愛和享受生活。「以我為名」是早操團體的名稱,大部分的成員都來自眷村,他們之前都曾住在簡陋的住宅中,與家人相互扶持,共度艱辛。
眷村人不僅是國共內戰後的遷民,更是臺灣社會的建設者。他們的奮鬥,孕育出臺灣的繁榮與成就,為島嶼帶來多樣性和文化融合。眷村情懷更是懷念過去的堅毅,也是對臺灣的熱愛和奉獻。眷村的歷史故事,將永遠烙印在臺灣人的心中,象徵艱困生活中的希望,鼓舞著我們堅持前行,不忘初心。即使現今眷村文化已逐漸式微,但曾竹英用她的方式,把眷村情懷埋藏在了公園裡,成為珍貴的回憶。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