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專題】從心對抗癌症 正向面對未知的未來
【記者江珮郢、戴君珈、黃子玲、柯昇宏的採訪報導。】
「有些人,甚至是醫生,會跟癌友李慧君說得腦瘤的人最多只能活十年。慧君聽到後回家常常也只能大哭。但是慧君的媽媽給了她一個很正確的觀念,她對慧君說:『地球不會因為一個人而停止轉動,你要努力的活著。』」現在已經是個上班族的李慧君,對於幾年前的抗癌過程,她已經能夠侃侃而談。「癌症」,總是帶給人一種莫名的不安及恐懼感,除了來自身體的病痛,更來自對未來存活時間的不確定。
癌症希望協會在這個月初,舉辦「第三屆捕捉希望數位攝影比賽」,讓癌症病友、家屬,以及醫療團隊,藉由拍攝與捕捉生命的感動影像,試圖為抗癌這條道路增添 一些明亮的色彩。癌症病患在抗癌過程中,需要的不只是生理上的藥物治療,更是心靈上的安慰與寄託,在第一屆的捕捉希望攝影比賽中,獲得癌友組第一名的李慧 君,就透過攝影,找到了對生命的感動,而憑藉著藝術與媽媽的陪伴,她終於走過那段困難的時光,李慧君說,「攝影或是創作,對她來說,也是另一種不一 樣的治療方式。是情緒的另外一個抒發窗口。但也不能說是發洩,而是說經歷過這些事情,讓她能用另外一種角度去看這個世界。」
除了攝影,一些醫院也嘗試藉由「音樂」、「園藝」等藝術,做為癌症病友心情抒發的管道。台北縣雙和醫院護理長王惠美解釋,這些另類的心靈輔助療法,最主要 目的,就是要讓癌症病患能夠對生命重燃希望,並且更有信心及勇氣面對辛苦的療程,王惠美說:「海報上還有小蔓草娃娃,那就是園藝治療。每天來的時候 癌友就會去澆水,在那之中他們可以獲得很大的成就感。因為即便癌友以前可能是手無縛雞之力、根本提不動東西,但是癌友每天看著小蔓草牙生長,王惠美覺得那 又是一個新的生命。」
然而,就算在這些輔助治療的幫助下,癌症仍可能殘忍的逼迫人們加快腳步走向死亡,一位母親因乳癌過世的研究生江珮慈,回憶母親臨終的那段日子,她說, 「看到媽媽那麼痛苦,她真的寧可媽媽趕快解脫。可是在她都還沒那麼多併發症的狀況下時,家屬真的會非常不希望病人走,而是寧可陪癌友走過這一 段。」家屬在病患抗癌過程中,除了感到不捨與恐懼,有時甚至選擇逃避,江珮慈就提及,父親由於太在乎及難捨,選擇了逃避面對母親可能死亡的事實。
而也因為怕不吉利,或太害怕失去,許多癌友及家屬之間常避諱死亡話題。然而,逃避帶來一時的安逸,潛藏的恐懼依舊存在。因此倘若能夠以健康態度面對、討論 死亡,或許能稍微安撫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台北市癒心鄉心理諮商中心主任心理師李玉嬋就說,「沒有面對死亡不會知道生命的珍貴,用這個態度看待死亡提 醒大家什麼。就會發現,死亡其實不可怕,這個時候死亡帶給大家的就是禮物而不是恐懼。」李玉嬋表示,培養面對死亡的健康態度,能幫助家屬走出傷痛。 如果對於未來仍感到沮喪、絕望,也應該勇敢尋求外界幫忙。
對抗癌症,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在癌友抗癌的過程中,家人的陪伴給予癌症病患生存的動力,醫療團隊的另類支持輔助療法,及心理師的諮詢專業,則給予病患心靈上的寄託,除此之外,若能夠提早建立健康面對死亡的態度,更能幫助癌友及家屬早日走出陰霾。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