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為傳統找出路 木柵地區市場興衰
【記者吳采靜、賴冠儒、賴盈穎的專題報導】
傳統市場是台灣民眾平時採買生鮮蔬果或撿便宜的地方,但隨著工商業發展和社會變遷,許多傳統市場面臨生存考驗。木柵地區的傳統市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
木柵地區市場曾經是木柵居民重要的消費重心,如今許多攤販面臨經營危機,感嘆賺錢越來越難。木新市場海鮮攤販杜國楨說:「現在不比 以前好做,買的人買的東西量比較少,以前是一斤一斤買,現在不是,現在還買用算的。」光明市場磨刀匠洪仁章也說:「顧客變少了,從早 上到現在還沒有賺到一毛錢,以前到這個時候已經有一、兩千塊,那實在是很可怕的改變。」
傳統市場沒落的原因很多,主要背景是文山區人口結構的特色。文山區是台北市的文教區,居民多為公教人員,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無法配合傳統市場營業時間。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解釋:「現在大家生活都比較忙碌,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開始覺得哪些方便就好,所以7-11等興起,對傳統市場 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除了人口結構背景外,近幾年興起的「大賣場」,對傳統市場衝擊更大。大賣場衛生條件好,空間寬敞明亮,貨品一應俱全,讓許多民眾趨之若鶩、漸漸不上傳統 市場買菜。而傳統市場標榜「新鮮」和「便宜」,如今也受到大賣場的挑戰。張金鶚說:「傳統市場變成只是滿足老一輩的人認為的新鮮跟便 宜,但是現在新鮮跟便宜這兩點都慢慢被取代了。」
以往傳統市場特有的人情味,也在近幾年淡了許多,木柵市場算命師劉騏熯說:「攤販早上來擺、下午回去,明天又換新的來,你說還有什麼溫馨?溫馨有,但是只剩少部份。」傳統市場留不住客人,沒了買氣、沒了人情,充分反映時代變遷的影響。
為改善傳統市場面臨的困境,政府採取「市場更新計畫」,將原本零散的攤位集中在一棟市場大樓內,成為公有市場。木柵市場和木新市場都是木柵地區的公有市 場。這樣雖然可以有效管理部份攤販,但空間仍不夠負荷全部的商家,公有市場附近還是有許多攤販。木柵市場管理委員會副會長高秀雄說:Sound-bite 「一個公有市場旁邊如果沒有臨時攤販的話也經營不下去。但是我們唯一的訴求是,希望兩邊排沒關係,中間不要佔用道路。」
張金鶚認為政府應該實地了解地區市場面臨的問題,思考有效的處理方法並且提供足夠的資金和空間,不能只是驅趕違法擺攤的商家。他說:「怎麼樣引入民間的效率,而不是公有市場的經營,重新感受到更現代或有競爭力、更有特色的。否則很可惜一個很好的傳統的鄰里市場,大家所熟悉的逐 漸消失掉,對我們記憶來講是很可惜的。」民間跟政府的結合,除了讓傳統市場保有溫馨的記憶,也在現代社會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