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心懿、朱玄璋 / 新竹報導】
五六零年代,還是家家戶戶都需要林木業提供木炭才能生火的時代,因為瓦斯的出現,加上政府提倡不能隨意砍法樹木之規定,讓從事林木業者進入了衰退期。眾人知道種樹能減緩溫室效應,但如果在養護過程中出現不適當的發酵或是錯誤的照護方式,依然會使空氣產出大量的PM2.5。而來自新竹湖口的陳偉誠,在父親抉擇木炭工業是否還能做下去時,他主動接手父親的家業,並且去做產業轉型,讓這產業沒有就此沒落,就是如今所看到的木酢達人。
陳偉誠接手後,看見許多砍伐林木都被隨意丟棄在大自然中,長久累積下來,他發現木削堆積在潮濕的環境中會慢慢發酵及生成危害大地的二氧化碳,所以他在這過程中不斷的去想辦法讓這些木料能有效的二次利用,在他努力之下,他與團隊陸續產出木酢液、木傢俱、木炭植栽等商品,不僅達到循環經濟商品的成效,也達到產業轉型的目標,是現今人人觀摩的好典範之一。
近年政府也在各縣市積極推廣在地家鄉與在地文化,為了不讓大量人口外流,也想讓在地人能夠留在自己的家鄉就業,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又讓陳偉誠想到在新竹湖口的家鄉與團隊共同創立了「青年培力工作站」,讓附近居民以及青年能一同參與永續行動,不僅提升整體對綠色產業的參與度,也保留了讓青年人口留在家鄉的意願。
或許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事物,可能都會在無意間對環境、生態、空氣中造成傷害。但人民的意識如果漸漸匯集起來,從小事變成大事、從身邊的人到鄰里的人,相信大家一起慢慢做的話,生活環境以及品質將會越來越好。不管是陳偉誠還是木酢達人,都給了大眾一個很好的典範,如果眾人希望生活環境與自然生態變得更好,可以試著讓自己成為第二個陳偉誠,甚至建立起如木酢達人一樣的團隊(產業轉型及循環經濟兼具),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願不願意去嘗試的事。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