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侯硐往哪走?

2024/03/27 16:52
4,853次瀏覽 ・ 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出了侯硐火車站,就在二樓要下一樓的樓梯旁,向右轉你會看到一條耗資1,800萬建設的貓橋,引領你到這有名的貓村去嚕貓,向左往下繼續前行,在一樓大門口你就會看到猴硐煤礦博物園區,有願景館和2022年修復的猴硐瑞三礦業整煤廠。這是我第二次參加猴硐礦工文史館的走讀活動,在第一次我記錄了該場濃郁醇厚的導覽,有:礦工將命寄給路過的土地公廟、火牌仔、相思樹的聲響、大善人怪醫傑克、第二雜貨舖老闆、捨石山、澡堂、帳冊、礦工宿舍、還有好幾個第一:污水處理廠、圓形拱橋、第一台電貨梯、茶葉植栽進口先到瑞芳...等。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會讓我再次來的原因是想再聽這群在地生長的老礦工們說著侯硐的故事,再漫遊一趟侯硐。這次多記得了猴膠、辛苦錢快樂花、這裡的煤礦讓台灣渡過兩次能源危機、有18個孩子的阿嬤、一個月不停歇的布袋戲、廢礦坑保留洞口為了留一條回家的路....。這天一樣札實生動的內容,唯一不同的是導覽場景轉換到新開幕的整煤場,而我卻有更多的餘韻思緒浮現。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猴硐礦工文史館使用的租約將於今年6月到期,讓我想起深溝村的“一坪地主”友善耕作募資計劃,也是遇到地主的意向決定了這些社會組織承租方的下一步方向。

我好奇猴硐礦工文史館所收集的文史檔案與資料為何不直接放入猴硐瑞三礦業整煤廠? 而這群老礦工們不就是整煤廠最好的導覽員!或是房東就是最佳侯硐煤礦文化永續的支持者~

照片

 

照片

 

◆ 侯硐有兩張地圖

現在到侯硐,你會看見兩張地圖,一張是猴硐煤礦史漫游路徑圖,一張是貓村散步地圖。他們分別是猴硐的兩段經濟發展史。

煤礦從1920年開始到1934瑞三鑛業公司的成立到1990年停產止,最繁盛的時代有25000多人在這生活著,人口最多的時候高達九百多戶,聚集約六千多人,當時可說是猴硐地區的黃金時期。我問了大哥,當時在這些就業的有在地原住民及來自宜蘭、雲林、花蓮和台東等地。

貓村從2009年貓夫人的貓攝影展開始爆紅,而貓原本就在村內。據新聞報導遊客從2010年的500人到2017年達近百萬人,2013年被CNN評選為世界六大賞貓景點之一。

我找了從瑞芳區公所現有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到2017年以侯硐的四個里(弓橋里、光復里、猴硐里、碩仁里)計算,每年人口平均在578戶,約1390人,這段時間當地人口沒有隨著觀光效益而增長。但遊客的增加間接的勾起侯硐塵封已久的煤礦記憶。這群創辦猴硐礦工文史館的老礦工們以導覽帶你走一段他們和侯硐的生命史。

照片

◆ 我們想要的未來包括文化

在聯合國推動永續之際,多數文化團體期待聯合國2030年的永續發展目標應有更多的文化內涵。2014年他們發布了《將文化納入永續發展目標宣言》,已有 120 個國家的 900 個組織和 2500 多名個人簽署並在2015年全球文化運動在第70屆聯合國大會前所發表的聯合公報「The Future We Want Includes Culture | global campaign statement」。

因為老礦工的導覽,我在侯硐感受煤礦文化的力量可以和環境、社會、經濟在這裡的永續之路並駕齊驅。

照片

 

照片

 

照片

◆ 呵護原生種

侯硐歷經兩次不同層面的衰退,第一次從1990年煤炭關廠後的19年,當地人口開始外流並大量銳減,到2009年貓村崛起和2021在COVID-19疫情下,侯硐觀光客遽減,2022年連7-11都撤村。文史導覽員說到疫情前的貓都胖胖的,疫情間的貓都瘦下來了....。

有趣的是,遊客稀少環境變好了,沒有了seven,已漸少的客源可以分流給在地商家,也降低漲租的壓力。

我們常常忘記了最好的就在身邊,侯硐有很好的天然地景,還有兩樣原生種:老礦工(煤礦史)和貓(貓村)。在“農村的遠見”一系列紀錄片,所講就是保有遠見,珍惜現有的土地、人和文化,然後可持續的好好生活,侯硐也許也可以透過政府、企業和遊客一起呵護它往可持續性的路上前進。

來侯硐可以漫步在基隆河兩岸的煤礦史和貓村。

照片

 

照片

 

照片

【公民記者-宇宙報導】

侯硐車站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