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再生能源  宜蘭仁澤廠年發電470萬度

嵌入:
文字-A A +A

標一:就在你身邊 台灣地熱再生能源

Stand(記者 林書煒):台灣位於太平洋火環帶,時常帶來地震與不幸,但也因此我們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但您知道嗎?除了煮雞蛋、煮玉米還有泡湯之外,地熱還可以用來發電。

記者OS:位在宜蘭鳩之澤溫泉旁的仁澤地熱發電廠,由中油與台電合作打造,佔地面積僅2000平方公尺,一年發電量可達470萬度電,約可供1200戶家庭用電。

Bite(再生能源處新能源課課長 劉家成):我們整個廠區(宜蘭仁澤發電廠)的用地大概只有2000平方公尺,算是很精簡、很迷你的一個電廠。這整套系統,我們現在可以講說,它叫做雙循環地熱發電系統,一個循環是地熱流體的循環,另外一個循環是工作流體跟推動渦輪機的循環。

記者OS:地熱發電原理是由地底抽出高溫蒸氣與熱水,將管線內的工作流體加熱汽化,用以推動渦輪機旋轉發電。剩下來的地熱水也不浪費,可以再注回地底,循環利用。

NS:(再生能源處新能源課課長 劉家成):(一個生產,一個回注。)

 

標二:泡湯與發電並存 不浪費水資源

記者OS:台灣地熱資源豐富,許多人都喜歡泡湯,台電公司便希望能透過這點與林務局洽談,將供給鳩之澤溫泉水的二號井分給發電廠,等發完電後,再將水源供民眾泡湯,不浪費資源。

Bite(再生能源處新能源課課長 劉家成):仁澤二號井我們覺得有點可惜。我們在評估的時候,其實那一口井它的溫度跟壓力其實都夠,也有機會再拿來發電,所以我們現在是規劃跟林業局自然保育署那邊再去洽談,看是不是可以把二號井再納到我們的發電。

NS:(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李昭興):(這就是碳酸鈣,就是那個溫泉的水結晶出來的)

記者OS:對於先發電後泡湯政策,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李昭興,同時也是台灣地熱發電發展協會理事長有相同看法。

Bite(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李昭興):未來新的概念,就是說我們可以先發電,發完電以後,我們用餘熱去泡湯。

 

標三:聘用當地市民 創造工作機會

記者OS:居住在宜蘭的黃先生年紀接近退休,找工作並不容易,某天碰巧在網路上看到仁澤地熱發電廠在招募維修人員,發現這項職缺與自己的專業相符,也希望綠電能夠成功發展起來,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投遞履歷。

Bite(發電廠運維人員 黃先生):我只是對說地球的這一個環境上面蠻認同的,這個這樣看起來是再生能源,覺得人類文明應該是盡量朝這個方向。

 

標四:地熱發電發展不易 背後困難重重

記者OS:根據李昭興教授的初步評估,台灣的地熱發電潛能約達40GW,相當於13座核四廠,但地熱發電卻遲遲沒有發展,其中地熱探鑽是一大困難。

Bite(能源署地熱推動辦公室副主任 魏嘉宏):地熱它最大的挑戰就是說,它在地底下。地熱都是有溫度跟水量,這兩個關鍵因素,地底下狀況非常複雜,那裡面有熱有水,然後它是否連通,那地熱鑽探下去之後,是不是這邊就有足夠的水量,這是地熱目前最大的挑戰。

記者OS:除了探鑽不易,發電廠成功建造發電後,管線結垢也是一大問題。

Bite(再生能源處新能源課課長 劉家成):這邊(宜蘭仁澤發電廠)的水質的pH值大概都在,比較偏鹼性啦,就是七到八左右,但他裡面就會有很多碳酸鈣啊,或者是二氧化矽的這種礦物質。這個結垢這麼嚴重的情形是我們當初沒有預料到的,我們知道會結,但不知道結得這麼快、這麼嚴重。

記者OS:畫面中這看似白色的石頭,其實就是從管線中清理出來的結垢物質。由於地底下的熱水含有許多礦物質,當地熱水被抽取上地表後,由於溫度、壓力的改變,當壓力下降後,水中的礦物質就容易變成固體,在管線中形成結垢,導致管徑變小,讓水流不過去。而為了解決這一點,台電公司也請來工研院的博士,要對管線進行改造。

NS:(再生能源處新能源課課長 劉家成):(我們有點擔心這個問題。)

 

標五:政府推動再生能源 訂定發展目標

記者OS:在淨零排放路線上,地熱發電成為台灣未來新希望,為了推動地熱,中央政府成立地熱發電單一服務窗口,提供多方面服務,並定下未來目標。

Bite(能源署地熱推動辦公室副主任 魏嘉宏):台灣目前的地熱發電是7.29MW的裝置容量,那我們預計在2025年達到20MW,在2030年達到200MW。那接下來將從我們的法制面、經濟面、資源面,還有各個領域的合作來推動台灣的地熱發展,讓再生能源的發電裝置容量再達到新的境界。

記者OS:台灣的地熱潛能雖然豐富,但在發電結構中,地熱發電卻占不到1%,甚至遠遠落後同為再生能源的光電跟風電。台灣若想成為地熱發電大國,還需要加緊腳步。

採訪撰稿:謝曉菁

攝影剪輯:林書煒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11.10.11

世新Online

加入時間: 2011.10.11
3,333則報導
2,985則影音
572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58

力抗罕見白血病 用「美人腿」走出奇蹟

2024-06-05
瀏覽:
5,304
推:
1
回應:
0
5:52

海廢處理妙方 廢漁網滑麗變身

2024-06-02
瀏覽:
4,936
推:
1
回應:
0
3:06

百年工藝迎新生 漆藝走入你我生活

2024-06-02
瀏覽:
4,996
推:
0
回應:
0
1:40

鎔金薪傳 溫清隆金工之路

2024-06-02
瀏覽:
3,408
推:
0
回應:
0
5:20

化災為福 以原生種重新站起

2024-06-02
瀏覽:
9,468
推:
3
回應:
0
1:40

泥作工藝—傳統技藝的亙古之美

2024-06-02
瀏覽:
6,365
推:
0
回應:
0
1:37

越式洗髮盛行 一條龍服務超吸客

2024-06-02
瀏覽:
3,026
推:
1
回應:
0
1:39

精雕細「啄」排灣族圖騰 塗南峰藉木雕重獲新生

2024-06-02
瀏覽:
9,596
推:
0
回應:
0
1:34

高齡劇團偕青年 懸絲技藝盼流傳

2024-06-02
瀏覽:
4,332
推:
0
回應:
0

地熱再生能源  宜蘭仁澤廠年發電470萬度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9,062篇報導,共12,911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9,062篇報導

12,911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