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Mi望見書間 移民工的多元文化客廳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李佩芸、彭莅程/桃園市報導】在充滿異國風情的桃園後站商圈,又被稱作「東南亞一條街」,是許多外籍移工、新住民們在放假時的去處,也因此聚集各國的商店與餐廳林立,讓他們找到熟悉的文化氛圍。林周熙在此創立了SEAMi望見書間,South East Asian Migrant Inspired以東南亞移民啟發為理念的空間,為新移民們提供了母語書籍,並透過書籍分享、語言交流和手作坊等活動,拉近新移民與台灣居民間的距離,這裡除了是書店,也成為了成為他們在異鄉的「友善客廳」,是發揚東南亞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 桃園市東南亞藝文教育創新暨研究協會范美幸理事長。攝影/彭莅程

林周熙畢業於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系研究所,在學習期間他了解到新住民的生活現況與權益在融入台灣社會中面臨的許多問題,他在學界的老師從社會學視角、以人權作為出發點,在不同方面都有許多探討新住民議題的相關研究,幫助他們發聲並建立起自己的力量。林周熙看到新移民離鄉背井、隻身來台到新環境發展,語言不通等窘境下,意識到在對關注新移民的想法仍缺乏實際行動。他過去曾任《四方報》的泰文版主編,與《四方報》前總編輯張正,也是研究所同屆的老同學,而後在2014年創辦了望見書間,以共享的思維經營,除了是一間書店,更像是一個藝文空間,涵蓋語言學習、文化交流等活動,並舉辦協助新住民在台灣快速適應生活的課程,透過這個平台落實推廣東南亞的文化。

從四方報到望見書間 延續東南亞文化精神

自1980年代起,台灣勞動力市場在勞力密集產業中逐漸出現低薪勞動力缺口,越南、印尼、菲律賓及泰國等地的移工,因此成為台灣勞動市場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外勞」的稱呼,引發台灣社會對移工的文化不理解、排外加深了對其刻板印象,帶來負面的社會影響。2019年台灣將「外籍勞工」一詞改為「移工」,顯示出對移民群體更尊重的態度。隨著跨國婚姻,新住民及新二代影響也逐漸顯著,在通勤時交談的移工、帶長者外出的看護工、街頭夾雜異鄉口音的小吃店老闆,在全台灣約有80萬名的東南亞移民圍繞於我們的生活周遭。

↑ 台灣各國籍移工的人數比例。製圖/彭莅程


↑ 趨勢圖反映出過去八年來新移民人數的增長。製圖/彭莅程

林周熙在暨南大學研究所時,起初和老師們一起討論製作小型報紙的想法,當時他的同學張正在台灣立報工作,經過在埔里進行試辦,歷經大家協助後,與在世新大學的台灣立報社資源整合,在2006年創刊了《四方報》,成為第一本以東南亞移民工為主體的報刊,發行越、泰、印尼、菲律賓等六種語言版本,以中文為輔,從移工視角報導多元內容,並提供讀者投稿的版面,讓移工能以母語在報紙上傾訴心事,也填補當時移民工在台灣的精神需求,成為了他們重要的資訊來源。

《四方報》現已轉為今日傳媒旗下媒體,但林周熙分享當時擔任泰文版主編的採訪經歷,對他來說是十分寶貴的經驗,這也促使台灣社會開始關注到東南亞移工的困境,如今張正與林周熙依然致力於為異鄉人發聲,分別創立以東南亞為主題的書店,在台北的「燦爛時光」與桃園的「望見書間」,林周熙回憶曾有移工向他訴說,平時只能在放鬆時與朋友小酌,但也渴望有個能了解時事、分享生活,讓他們找到歸屬感的空間,林周熙認為即便只有少數移工需要這樣的「藝文」需求,但也不應被忽視。

搭建移工與新住民文化連結台灣的橋樑

林周熙認為在現今少子化與人口結構改變的情況下,台灣需要更開放的移民政策,像是引進印度移工的行為也引來許多聲浪,台灣面臨的移民議題變得更為複雜,在文化差異與認知不同下的衝突難以避免。他認為台灣未來會更依賴外來人口,應該重新審視如何促進這些族群與台灣社會和諧共處,制定更完善規範和政策,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

望見書間致力於縮短新住民與移工對台灣本地文化的距離,也成為支持他們的重要平台。書店的經營邁入了近十年,初期書籍的銷售占收入大約三成,但在過去五、六年特別是疫情過後,書籍不再是收入來源,銷售的比例已降至約5%。因此逐步轉型為透過開設課程和知識交流成為營運支柱,而課程根據需求分為不同對象,有的課程開給台灣人,讓他們了解東南亞文化;有的則是專為新住民設計。

望見書間舉辦一系列講座、工作坊等課程,像是越南多元文化體驗活動,學習芭蕉葉編織,也透過越南兒童踩高蹺、筷子球遊戲與民謠重現日常文化,讓新住民有機會分享他們的文化根源,也讓參與者對越南文化有更多認識,營造一個雙向交流互動的文化氛圍。透過「Hakka在印度—客家飲食符號活動」親自參與製作印度化的客家炒麵與奶茶,跨文化融合的飲食特色,連結客家與印度社群,了解印度客家華人的歷史背景。此外「SEAMI多語交流」的主題式分享,像是由印尼華人工程師Teddy Nee介紹,在如何規劃旅行與租車的實用經驗,透過這些課程也創造出一個多語環境,在交流中能拓展視野,不同族群在相互學習與分享中建立了更緊密的連結,甚至將這些知識與技新能帶回母國傳遞與分享,形成文化共融帶來更大的影響力。

多元族群的包容 新移民培力計畫發展 

望見書間除了提供他們母國的書籍,也開設中文課程幫助他們學習台灣語言和文化知識,像是針對移工他們最大的需求就是「學中文」,林周熙也會定期實際到各個工廠,協助提供中文教學,減少移工與雇主間的語言障礙,有許多人建議增加師資、擴大課程,回應日益增長的需求,他表示:「目前人力有限,不僅專注於語言教學,更希望透過多元的交流活動,鼓勵新住民和台灣人共創互動,仍在努力朝此方向前進,打破單一的營運模式形成持續的社群支持。」

林周熙表示對於新移民而言,他們往往會以對自身的國家認同來區分彼此,而非像台灣社會常以婚姻或工作等身份來劃分新住民和移工,如因結婚嫁到台灣的「外籍配偶」、外籍移民工,但這種切割方式不見得符合新住民和移工對自己的身分認同,反而可能加深社會隔閡。來台灣二十四年的范美幸是嫁來台灣的越南新住民,一開始從事的是看護工作又轉為美甲業,常在假日加班,陪伴家人時間也不多,到了三十歲進入工廠擔任作業員,但卻發現只是用勞力換取金錢並學不到什麼,白天工作時,常會思考自己未來是否能有別的出路。

范美幸在越南時就對教學充滿熱忱,萌生了追尋自己夢想的念頭,但發現她在越南的學歷不被台灣認可,便重新上課同時也加入了望見書間,並在工廠幫助移工翻譯,卻常被誤解是在偏袒移工,為他們爭取權益,曾聽見雇主說:「不聽話就把你們送回原本的國家」,這些話帶給移工深深的屈辱,為了改善移工的生活條件,她推動免費中文課程,邀請標準口音的老師來授課,自己在課堂上協助翻譯,讓移工能夠充分理解內容,更順利融入台灣生活。2016年她參與了母語教學培訓計畫,國教署推動的「新住民語文課程遠距教學試行計畫」,在全台只有七位越南語老師,范美幸則是其中一位,她同時也在桃園多所的國中、小學授課,目前擔任了第三年的桃園市東南亞藝文教育創新暨研究協會的理事長。

今年,望見書間成為桃園市其一的新住民社區關懷據點,舉辦東南亞文化主題講座、各國美食、節慶體驗等活動,並鼓勵新住民在活動中擔任導覽員和文化使者,例如,透過自身經驗與不同國籍身分,帶領大家在桃園後站的「東南亞文化商圈」街區導覽,走讀當地的異國美食和店家故事,擺脫新住民以往單純「照顧家庭」的刻板印象,讓他們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成為積極的推動者,讓更多人認識東南亞文化的魅力。

↑ 范美幸帶領八德社區大學民眾,深入後站商圈走讀新住民文化的導覽活動。攝影/彭莅程

遙曲徜徉:用搖籃曲傳遞家鄉的文化故事

林周熙分享:「望見書間希望能夠扮演著既穩定航行,又不斷拿起望遠鏡探索新方向的角色」在全球化人口快速變遷的趨勢,為新移民提供支援,隨著新住民根基逐漸穩固,他們的關注也轉向下一代的成長與教育,文化背景差異導致的教育觀念差異,使新住民在教養子女時面臨挑戰,尤其在社會對「新二代」的標籤下,部分家長甚至被質疑教養能力。

2016年林周熙成立了桃園市東南亞藝文教育創新暨研究協會,透過組織化的運作方式來開展當地的東南亞藝文活動,推動社會服務。在2021年與文化部合作「遙曲徜徉—新住民原鄉搖籃曲紀錄」的地方創生計畫,以搖籃曲作為發想的靈感,源自於新住民媽媽與孩子間的親密互動,在難以和年幼的孩子用言語和文字傳達情感,從小用家鄉搖籃曲陪伴孩子成長,這些歌謠不僅讓孩子熟悉母親的聲音,也承載了愛與祝福,回顧新住民原鄉文化的根源,藉由熟悉的旋律,新住民也能在異地找到歸屬感,並增強自我認同。

此計畫從第一年聚焦於搖籃曲的歌唱,來引導新住民挖掘自我的故事,在第二年逐步加入圖像創作,以手繪方式呈現記憶中的家鄉,第三年起為鼓勵新住民自主發揮,透過音樂、圖像和文字記錄和傳承這份情感,找回自身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收集了越南、印尼、馬來西亞、韓國、緬甸五個國家的搖籃曲和新住民故事成冊。讓許多在台灣生活的新住民開始關注自身的母語文化,初期僅舉辦了幾場小型聚會活動,邀請身著家鄉的傳統服飾,分享記憶中的搖籃曲並現場演唱,活動內容簡單,營造溫馨動人的氛圍,推動了新住民間的社群交流,引起了他們的共鳴。

活動的成功促使協會決定將這些搖籃曲和背後的故事整理出版,儘管在當時缺乏出版的經驗,團隊經過多次討論與協作下,最終完成並發行了新住民藝文推廣參與計畫的成果手冊,讓更多新住民的文化故事得以保存並廣為流傳,在這片土地上傳承自己的文化給下一代。

↑「東南亞搖籃曲」和「越南語補充教材」,加深台灣新住民子女對母語文化的認識。攝影/彭蒞程

採訪側記:

身為桃園人常經過桃園後站,就像是來到一個新的世界,在採訪前就知道望見書間這個地方,創辦人在和我們分享他的觀點時,才深入了解背後隱含的許多議題值得我們去反思。范美幸理事長透過教育和文化行動走出自己的路,幫助了許多人,達到自我實現,在一同參與導覽的過程中,讓我懂得以開放、包容的心,尊重並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看到了東南亞特色的文化價值。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243則報導
2,347則影音
725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2:26

變裝皇后飛帆 用炫麗表演推廣性平教育

2024-11-29
瀏覽:
2,528
推:
2
回應:
0
3:01

百合協會家訪新住民 協助解困圓夢

2024-11-27
瀏覽:
3,462
推:
2
回應:
0
3:02

愛滋小組創品牌 推同志性健康與愛滋教育

2024-11-25
瀏覽:
3,399
推:
0
回應:
0
2:26

貓·領事館 還給浪貓一個家

2024-11-21
瀏覽:
5,093
推:
1
回應:
0
1:32

三峽碧螺春茶王 黃文雄堅持手工製茶

2024-11-18
瀏覽:
5,038
推:
2
回應:
0
2:32

絕育救浪浪 台灣之心深入偏鄉離島做動保

2024-11-15
瀏覽:
7,406
推:
11
回應:
0
2:27

初布 將閒置布料做成MIT團體服

2024-11-13
瀏覽:
13,050
推:
1
回應:
0
3:11

1919食物銀行 幫助未獲社福補助的弱勢者

2024-11-11
瀏覽:
4,841
推:
1
回應:
0
2:18

婦女新知法律專線 30年8萬通電話諮詢

2024-11-08
瀏覽:
4,342
推:
0
回應:
0
1:47

魚菜禽共生 馮明芳打造自然農場

2024-11-06
瀏覽:
5,390
推:
4
回應:
0

SEAMi望見書間 移民工的多元文化客廳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965篇報導,共13,19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965篇報導

13,19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