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小樹苗課伴班 留守兒童的第二個家

2024/12/04 21:00
4,037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朱庭萱、吳艾宣/新北市新莊區報導】小晴(化名)是一名來自功能失調家庭的孩子,父親對她漠不關心,母親因工作繁忙無法照顧她,這樣的生長環境,令她感到自卑和迷茫。然而,在小樹苗課後伴讀班的老師陪伴和開導下,小晴逐漸建立自信,並開始主動關心與她疏遠的父親。從高中畢業後,她回到課伴班當工讀生,幫助需要支持的學弟妹。小樹苗課伴班從2018年創立至今,每年都幫助超過一百多位學生,讓像小晴一樣生長環境特殊,導致對社會不信任的孩童,在老師和同學的協助下,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照片

↑ 小樹苗宜盈老師與孩子一對一的對談。攝影/吳艾宣

新北市家樂社區關懷協會在成立前,用10多年在愛鄰協會新莊辦事處明義服務,並於2018年成立協會,在愛鄰協會服務時看見新莊很多經濟弱勢的家庭,因此在成立協會後開設小樹苗伴讀班服務,其中,張齡方社工是小樹苗課伴班不可或缺的一員。

還在社工系研究所就讀的張齡方,受到家樂社區關懷協會理事長的邀請,進入小樹苗課伴班服務,成為這個服務的第一位社工,儘管一開始張齡方社工對自己的能力是否幫得上忙還有所猶豫,她最終決定嘗試。現在張齡方社工負責一二線的服務,不但帶領孩子們參加品格課程及陪伴課程,並負責與機構接洽及活動的組織工作。她也透過家訪等方式​​,深入幫助有家庭問題的孩子,並持續跟進孩子的成長。

照片

↑ 學生到小樹苗後,一起享用志工準備的點心。照片提供/小樹苗課伴班

照片

↑ 吃完點心後,學生上課與老師互動。照片提供/小樹苗課伴班

照片

↑ 志工指導孩子課後作業。照片提供/小樹苗課伴班

照片


↑ 寫完功課後上藝術治療課程,美術老師透過孩子的調色繪畫能力,觀察孩子個別狀況。照片提供/小樹苗課伴班
 

照片

↑ 孩子獨立完成繪畫作品。照片提供/小樹苗課伴班

愛與教育的延續  蔡愷恩與伴讀班

蔡愷恩是早期進入小樹苗課後伴讀班的孩子,現在的他已經是大學生。他回憶起當時進入小樹苗課伴班的緣由當時老師問愷恩的班級誰沒參加補習班,剛好愷恩就被介紹過去。當時愷恩糊裡糊塗地進入伴讀班,但小樹苗課伴班卻影響了他的一生。

當時的帶班老師齡方社工也說愷恩在這裡是個很特殊的學生,由於是陪著同學進來,也不是出生在弱勢家庭齡方社工認為愷恩是很乖的孩子,交給他的功課都會乖乖完成,平時也會在旁邊安靜地坐著,但問題是他有些太安靜了。齡方社工也跟我們透露,愷恩平常不會主動跟其他孩子接觸,遇到困難也不會跟老師說,老師主動關心他時,也不太會搭理人,讓老師十分擔心。

愷恩說他從小就不太會跟同學接觸,這跟他的家庭有關,他們家非常特殊,愷恩的家庭成員平時不會有任何互動,吃飯、洗澡、睡覺都是由他自己完成,平時回家他也只在房間裡做自己的事情,讓愷恩習慣獨自一人的生活,也讓他來到小樹苗伴讀班時,非常不適應。

齡方社工看出了愷恩對小樹苗課伴班這種團體生活的不適應,因此她主動出擊,開始積極邀請愷恩出席許多小樹苗舉辦的活動,也鼓勵愷恩跟其他小朋友相處,久而久之,他也漸漸習慣了團體的生活,也在這裡交到了兩個好友,愷恩也在小樹苗伴讀班漸漸培養出自信。

雖然上高中後愷恩就離開了小樹苗課伴班,但是他還一直跟齡方社工保持聯繫,他也一直非常感謝小樹苗課伴班對他的幫助,因此在齡方社工的邀請下,他回到了小樹苗伴讀班當工讀生老師,他除了教導小朋友們功課之外,也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給遇到困難的小朋友,把在小樹苗課伴班所受到的照顧,回饋給未來的孩子。

從暴躁到信任 幫助敏感孩子找到安全感

小明(化名)是去年剛來的孩子,也是讓現任帶班老師宜盈老師頭痛的學生之一,他是個暴躁易怒的人,一旦事情不合他的想法,他就會開始哭鬧,不但妨礙其他同學,也影響到課堂的進行。

但在漸漸相處之後,宜盈老師漸漸發現他是個內心敏感的孩子。老師說:「在我們看起來『不順他的意』的事情,在他的眼裡是卻是『大家對他的敵意』,因此他才會用生氣來反擊。」這些孩子因為家庭、同儕的因素,內心變得敏感、脆弱,只能用脾氣來武裝自己。

宜盈老師本來想給他一些建議,讓他能克服自己的情緒,但小明卻無法聽進去。老師在真正了解他的內心之後,她決定什麼都不做,不糾正他、不責罵他,而是待在他的身邊,傾聽他心中想說的話,並在一旁陪伴著他,讓他能對自己卸下心防,能讓他知道自己是能讓他信任的人,小樹苗課伴班是可以讓他安心、讓他感到安全的地方。

小明其實是知道自己脾氣的,也認為不能繼續這樣下去,但學校的老師、同學已經對他有既定印象了,無法改變。老師說:「所以我一直聽他說話,聽他發洩自己的情緒,讓他知道發脾氣無法解決問題,也讓他能信賴我們。」 現在的小明雖然偶爾還是會發脾氣,但已經不會像之前那樣哭鬧了,脾氣也有所收斂。

 這也是小樹苗課伴班與學校、安親班不同的地方,曾在安親班任職的宜盈老師說:「學校和普通的安親班需要顧及孩子們的成績,因此會把管教放在第一位。但在小樹苗課伴班裡,最重要的是要先跟孩子們建立信任,讓他們知道我們是來幫助他,接下來才能做其他的教學與安置。」

以關心代替打罵 改變孩子對體罰的習以為常

小杰(化名)是小樹苗課後班裡一個倔強的孩子。他不同於其他同齡的孩子除了喜歡跟老師頂嘴,也對體罰早已習以為常。他並不害怕被打,甚至在一次課堂上,他對老師說出了一句讓人心痛的話:「老師你就打我吧,沒關係,反正在家裡我也經常被打。」

這句話震撼了當時在場的老師 。小杰父母的教育方式多是嚴厲的懲罰和打罵,長期的體罰也讓小杰對「被打」感到麻木,他不怕任何懲罰,因為在他的世界裡,被打幾乎成了日常。

「他已經對被打習慣了,所以他才會毫不畏懼的跟老師們頂嘴。」 小樹苗的課後班老師回憶道「我怎麼可能打他?但他卻把這當成是解決問題的方式。」但每一次聽到這樣的話,都讓她感到心痛。

老師很快意識到,小杰需要的不是體罰,而是關愛與理解。於是,她決定採取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對待他。所以老師平靜地告訴他:「在這裡,我們不會打你。」小杰聽到回答之後沉默不語,這樣的回答也讓他十分意外。

「我想讓他知道我們不會用這種方式處理事情,事情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不是只有體罰。」老師解釋道。老師也在他犯錯時用關心代替打罵,她不是用棍子告訴小杰該怎麼做,而是口頭跟他說怎麼做才會更好,漸漸的小杰也被改變,他也不再用激烈的言語來跟老師頂嘴。

從孤獨到主動修復與家人的關係 小晴與伴讀班

小晴(化名)是來自新住民家庭的女孩,父親是台灣人,母親來自中國大陸。她的家庭長期功能失調的,父親不工作也不關心她的生活。母親雖努力工作,但因為忙於生計,無法照顧她。小晴幾乎完全依賴奶奶的關懷,與父母的關係尤其疏遠。這樣的家庭環境讓她感到孤立和自卑。

小晴在國中時加入了小樹苗課伴班,在課伴班的陪伴下,她第一次感受到來自外界的關懷與支持。課伴班的老師用耐心和溫暖接納她,讓她逐漸敞開心扉。在老師們的鼓勵與關懷下,小晴決定幫忙布置家裡,為父親慶祝一次從未過的父親節。這個舉動雖然簡單,卻代表著她開始主動修復與父親的關係,並踏出情感困境的第一步。

在課伴班的長期陪伴下,小晴逐漸找回了自信。每當她因為家庭問題而哭著跟老師求助時,課伴班的老師總是耐心傾聽,鼓勵小晴禱告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用正向的鼓勵讓她重新面對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晴不僅逐漸擺脫自卑情緒,也學會如何關懷自己和他人。高中畢業後,她成為了課伴班的工讀生,幫助其他孩子,就像當年她自己所得到的支持一樣。

如今的小晴已經進入大學,並從家中搬出來獨立生活。雖然她的家庭狀況並未完全改變,但她已經學會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追求更好的未來。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小樹苗課伴班,讓我們得知了許多小朋友的人生故事,有些孩子自卑,有些孩子性格倔強,這些大多都是原生家庭所造成的。齡方社工認為原生家庭對孩子性格影響很大,也會影響孩子的未來,小樹苗課伴班希望能幫助這些孩子,讓他們的人生能不再迷茫。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