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文萱/台北報導】創立於二○○七年的《台灣好生活電子報》,是一份「立志讓台灣生活變得更好」的電子報,以「促進公共政策理性討論兼顧弱勢」與「介紹台灣美好人事物」為兩大報導主軸。
總編輯關魚,一個即將邁入四十歲的女子,從事文字報導工作十四年,曾經在主流媒體任職,對於任何有趣的人事物充滿好奇心。在二○○六年的跨年環島之旅中,發想了想要集結各方好友的能力,利用好的媒體平台
,創立一份刊物,來呈現台灣的好,並將這些美好人事物散播出來給大家知道。而早在二○○二年,網路或是部落格在台灣慢慢發跡時,關魚就已經是網路上的常客,所以透過網路認識不少各個領域朋友,這些朋友之中不少就成為《好生活電子報》的寫手。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中有四大區塊:「驚鴻台灣」、「專題報導」、「主題網摘」及「總編報告」。「主題報導」是好生活最重要的部分,報導的內容同樣是扣緊《好生活電子報》的兩大主軸,同時跳脫主流媒體的報導框架。例如,好生活的第一篇主題報導是與賑災方面的文章有關,然而當時的時機點,卻與任何天災扯不上關係。賑災新聞只有滿週年的當天才會在主流媒體中出現,好生活這樣做的原因是要讓大眾明白,災後重建的消息需要大眾不時地關注,而不是在滿幾週年的時間點才被大肆報導。之後的第二篇報導,則是刊登樂生療養院的新聞,這篇的目的則是要重視台灣的社運,關心社會議題。
「主題網摘」中所連結的文章,同樣也是緊扣兩大主軸,而特別的是,《好生活電子報》只提供網址連結以及編輯自己看完文章後所寫的摘要,想看全文必須自己點選連結,希望大家將迴響直接留給原著,而不是留在《好生活電子報》上。關魚說,這樣做是為了鼓勵大家多去閱讀其他好文章,另一方面也是尊重每一位作者。
離開主流媒體,開始創立《台灣好生活電子報》,關魚有更深刻的體會。她認為台灣還沒辦法有「沒有經濟壓力存在的」獨立媒體,但是可以慢慢地期待會有越來越多獨立媒體出現。獨立媒體與公民記者最大的差別在於,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公民記者,什麼都可以報導,但是獨立媒體除了有很強的公民性格外,還要扣緊創刊主軸,而《台灣好生活電子報》正是集眾人之力的媒體,不單單專注於某一個路線。
談起從主流媒體離開,關魚覺得自由度變高了,沒有老闆,報導新聞的角度可以自己切入,獨立性與彈性也提升不少;最重要的是,記者被看見的機會反而變多了,因為不需要屈就於大報社之下。對於未來的好生活,關魚希望可以走向《苦勞網》形式,有個實體組織,提供民眾有小額捐款的機會;一方面可以支付人力費用與採訪經費,另一方面也培育協力編輯,讓更多加入台灣好生活電子報,使它越來越好,也讓台灣的好讓大家都看見。
延伸閱讀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新版)
關於關魚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舊版)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