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第四屆城市學研究學術研討會-曾梓峰

2011/03/31 21:28
2,646次瀏覽 ・ 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第四屆城市學研究學術研討會

2011第四屆城市學研究學術研討會
The 4th Conference on Urbanology Studies

研討會主題:「五都之後─大都會區域?Metropolregion?」

研討會議題:
一、都會區域治理政策及策略之探討
二、都會區域於政治或行政面向所帶動之社會效益
三、都會區域於文化、生態所創造的生活可能
四、都會區域於經濟及產業可能帶來的契機

研討會主題說明
99年12月25日起臺灣行政區將誕生4個新直轄市,分別是「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及「高雄市」。五都的確立勢必將為台灣的國土空間治理與競爭力帶來新的重整和轉型。然而,面對新的發展典範,不能再依照傳統的行政作為、態度、與思考模式來處理,必須要以下世代的新思維來思考未來的發展。當全球以區域發展做為面對世界競爭平台的同時,城市如何透過區域合作展現新的競爭優勢,營造共和共榮?如何將城市原有能量加值發展?這些都成為未來區域發展的重要課題,也需要城市透過內在能量,利用自身的條件,將內部資源分享,透過跨域合作、網絡治理,達到都會區域自主、政經整合創能、強化區域知識經濟,帶動區域永續發展。

臺灣五都即將產生,在區域發展上應該成為區域的領頭羊,以福祉型區域為發展目標,帶領區域直接與國際接軌,同時照顧週邊縣市,在此願景下,未來空間治理與社會發展有甚麼樣的治理經驗被啟動?1999年由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在萊比錫決議了「大都會區域」(Metropolregion)的發展概念,對於德國與歐洲空間發展具有指示性的意義。此概念開啟區域發展具體的探討,論及加強大都會區域、都市族群及網絡多核心系統之政策方略,以及大都會區域和「通路城市(gateway cities)」等策略角色之建構。歐洲目前大都會區的概念是放眼全球的都市角色與定位,以經濟發展為訴求的國土規劃。大都會區域必須具備決策和控制的能力、成長就業和創新以及經濟轉運節點的功能。以德國大都會區域發展經驗為例,每個空間和機能上具優異代表性的區域,加強原有優勢,穩定經濟結構薄弱區域,整合及銜接區域周邊各項潛力,體認對周邊地區責任並促進合作,達到大都會區域永續發展。臺灣在區域發展的經驗如何讓縣市合併跳脫依賴中央財政收支劃分的唯一選項,達到國家整體發展邁向更優質的樣貌?從城市及區域的各項條件分析,如何發展出有自主性經濟發展競爭力,樹立屬於臺灣城市及區域發展新典範。期盼以大都會區域發展概念來探討各種機會及發展的可能性,並深入研究不同國家地方政策、地方行政制度、區域空間發展及治理、經濟產業分工及定位,開創區域發展的新契機。面對全球化時代的激烈競爭,國家界限逐漸模糊,城市必須跨越行政界限,整合區域找出新的可能。城市與區域之間必須建立資源共享與互補的合作關係,進而成為有實力的經濟體。

當全球以區域發展做為面對世界競爭平台的同時,進入五都新時代的台灣各城市如何透過區域合作展現新的競爭優勢,營造共和共榮?如何將城市原有能量加值發展?敬邀各界學術獻策論辯五都之後的台灣發展新典範!

研討會時間:2011年3月31日~城市學研究禮讚!!~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