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苑燈塔
… 然後, 我們看到的是海岸線越來越模糊, 浪花捲起那些支離破碎的商品, 拋在沙灘上, 見證了我們連最基本的快樂與幸福感都可以如此被輕易的消費掉…
從台 61 線一路往南開, 來到彰濱突然就開始感受到不同的壓力. 沿途不斷緊追在後的大貨車, 灰濛濛的天空, 龐大造陸填海的工業區, 怪異的景觀, 讓我開始有點慌亂, 心想, 什麼時候這地方變成這樣子了? 而車到福興, 跨過員林大圳, 離開工業區, 這一帶顯然是冬季東北季風肆虐的區域, 很多樹木根本就是橫著長.沿路看到的淨是長滿雜草, 處於休耕 (或根本是廢耕) 的農田.
我不禁陷入深思, 有必要這樣發展嗎?
當人以極度霸道的方式填海造陸, 蓋起一家一家的工廠, 把農民趕進工廠, 日以繼夜的生產製造商品, 所造就的整體GDP 成長, 代表的就是這個島上有一群快樂而富足的居民嗎? 而當總體經濟學理論成為執政者奉行不渝而幾近階械式操作的同時, 怪手開進農田鏟掉即將收割的稻子, 留下無助的農民站在田邊掉眼淚的畫面就不足為奇.
我總覺得從GDP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強弱或人民的富足感, 就像是從期末學科成績單來衡量一個小朋友的學習成效一樣, 既不完整又可笑. Tim Jackson 在 " 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 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 這本書中拋出了一個深具挑戰的議題 : 如何在兼具環境永續性, 經濟不成長的情況下, 仍然能讓民眾富足.
說穿了, 工業化的經濟活動在過去的200年來是被過度強化而凌駕於其他人們所應該從事的自然活動. 這個年代, 我們到處都看到無謂的消費. 所有財團, 媒體甚至政府單位, 都極盡可能透過各種方式告訴你要消費消費消費消費, 你就會得到快樂...... 這背後造就了 GDP 的成長, 穩固了政權, 也讓少數人搜刮了大部分的財物. 結果是, 人們製造了很多商品, 可有可無; 人們也買了很多東西, 說不清有什麼必要性, 被任意丟棄… 然後, 我們看到的是海岸線越來越模糊, 浪花捲起那些支離破碎的商品, 拋在沙灘上, 見證了我們連最基本的快樂與幸福感都可以如此被輕易的消費掉…
石化廠只是一個例子, 該不該蓋我們小老百姓永遠也搞不清楚. 但我可以意識到, 那幾隻笨海豚, 那些爛候鳥, 以及那些爬行在泥濘沙地上沒有意義的螃蟹, 在目前不會是考量的重點. 只是, 連著幾次的金融風暴, 似乎在說明過去的經濟模式已經出現問題, 它會不會變成一顆拆不掉的炸彈, 而倒數計時開關已經被開啟了呢?
推薦閱讀 : 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 ( 作者 : Tim Jackson ), 早安財經文化出版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