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參訪

2011/04/29 14:53
4,657次瀏覽 ・ 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6
檢舉

幾年前,與社大的伙伴們一起參訪泰國米之神基金會推動有機耕種的農村教育工作,最近在整理資料,忍不住將其中一位伙伴的心得分享給大家,另外加上一些相片。這是一趟讓我們很感動的參訪活動,一星期的實際體驗學習,讓我們更了解推動有機農業的重要。

找回農業自主權與人文情懷的「米之神基金會」

  ◎涂裕苓 (旗美社大課務專員)

 

  踏上泰國的土地,異國的風情和完全迥異的語言充斥在週遭,我們首先學會的就是雙手合十的向每個人問候著:「沙瓦迪卡」!

  「米之神基金會」(Khao-Kwan Foundation,簡稱 KKF)最先透過靜慧參與浩然基金會之交流活動後之分享所知,略知他們推動自然農法,並試圖找回先民耕種時的古老智慧,避免農民對化肥及農藥的依賴,進而設立了農夫學校持續推廣,是一個倡議可持續農業理論及實踐的非政府組織。8月11日我們一行十四個人在「素攀武裡府」境內的米之神基金會會議室與負責人Daycha正式見面了。而特別的是,會議室裡除了一般的設備以外,還有一張低矮的桌子,供奉著一個稻草紮成的人及好幾尊不知名的神像,伴隨的其他說不出名字的神器和貢品,這個角落讓這間會議室增添了些宗教神秘的氣息。

    迪查(Daycha)是KKF的執行長,高瘦身材,講話很輕柔,眼神在講話的同時散發著一股堅定的意志力。雖然溝通得透過翻譯,我仍能感受他謙沖而有禮的溫和態度。拜他的祖父收購稻米白手起家所賜,他本可過著富裕優渥的生活,但他選擇了回饋稻農並幫助他們找回原來失去的一切。

 

綠色革命的影響

  泰國在綠色革命之後,試圖推進為工業化的現代社會,建造了水庫、道路等硬體設備,連結了鄉村和城市,新的奢侈品,如電視、冰箱、汽車等新潁物品陸續進口,讓農民的花費變多了,生活型態也變了。泰國古老的稻米品種一年只有一穫且面積需求大,無法供給農民新的生活需求,故要有新的技術去研發改善,於是由美方主導的新經濟作物耕作方式進入,還在泰東、泰北建了大學,設立了農業科系,培養系統化的專業人才,全面推動綠色革命, Daycha自己也是就讀這樣的科系出身,當他剛畢業時,工作便是去說服農民改用新技術便可享受富有且富足的生活,但這些年過去了,農民仍然貧窮,農人們知道產量增加,投入也須增高,且無法決定價格,價格須由市場決定。當農民接受新品種,也仰賴了新的灌溉系統、新的資料、資材。「這是種宿命」,Daycha意味深長的下了這個結論。

    在化學肥料方面,Daycha也發現,新經濟作物的種子在培養前雜交時需不斷施予化肥,雖然產量果真增加,品質也穩定了,但種子也須用以化肥、農藥才得以成長良好。漸漸的,泰國自一個可以自產自足的國家變成仰賴大量進口種子、化肥、農藥才得以自足的國家,隨著時間為穩定產量,必須輸入更多的能量才能維持,農人不了解土壤的複雜性,很多農民破產是因為稻米價格不變,資材卻不斷不斷的上漲。Daycha舉了一個例子:在泰國,那種特殊又大規模的病蟲害有十年一次的循環,但因為化學肥料、農藥的使用,破壞了這個循環,變的無法預知和控制,表面上只是改變了品種,但事實上失去了一切、失去了文化。現在,在泰國地區還維持傳統無灌溉的地方收支仍可達到平衡,但在灌溉系統發達地區的農人卻持續的負債,不見得變的富有。「負債」是因為二穫變成三穫,貸款額度更高,多貸的錢Daycha猜測可能花到電視、冰箱等豪華用品上。

簡單的三個方法

  基金會團隊努力研究後,發現了三個關鍵性的問題。第一是「病蟲害防治」、第二是「土壤的改良」、第三是「稻米的育種」。

  第一的病蟲害防治去查閱書籍或古老工法,去尋求對土地最好的方式,如印度苦楝樹提煉精油病蟲害。另外將蟲類分門別類後,要農民去記錄追蹤,田地裡不是所有的蟲類都是害蟲,這樣的觀察是最入門的課程,Daycha展示了農民像小學生一樣畫出了每種在田裡出現過的蟲類,讓我們驚呼這土法煉鋼卻又扎實的方式,讓農民把各種蟲類記的更清楚,在田裡一眼就能認出這是益蟲或是害蟲,進而瞭解目前自己田裡的狀況。

  第二的土壤改良是試用綠肥、堆肥發現可降低對土壤輸入的能量。田裡的「微生物」是最關鍵的角色,Daycha教授給農民原理,收集魚、蝦、米糠、糖蜜等有機物質,再到附近未開發的森林或叢林抓取一把泥土,培養益菌種,作為堆肥或是自然農藥的原料,Daycha強調,他不教農民標準作業的程序,而是要農民自己去實驗摸索,找出最適合自己土地的菌種,之後只要每次種植前將菌液倒入田中,拌入稻草使其發酵產生微生物,之後就不用再做任何的追肥動作。

  第三的育種是用綠色革命所培育出的種子,但去除了化肥的使用,進行挑種、雜交、育種的工作,提高了對抗病蟲害,待研發成功後再將種子交給準備好的農民。選種部份特別的是他們用糙米選種,利用肉眼加上放大鏡,1000顆中挑出50顆,再挑出10顆,仔細的挑出米身長,無斷裂的完整糙米,增進種植稻米的品質。

  世上的有機農法通常會遇上產量下降的問題,也是農民不願改用自然農法的原因,因此研發保持原產量的方式並且不使用到農藥和化肥,如此對農人的吸引力較大;另一個問題是勞力密集的工作與慣行農法不同,先做堆肥,作土壤改善,等幾季之後,就不用再施灑;全球暖化及氣候變化大,「育種」是必須不斷改善進行的工作,

  「真的,非常簡單。」Daycha輕笑的說著,我們大家卻發愣了,光前二門課程就降底了為數可觀的成本,而且原理其實在世上各地的有機農法中皆可略知一二,但Daycha不但發展成一套完整而簡單的原則,更重要的是他們並不覺得是自己的專利,而是竭力的推廣和成立農夫學校專人教授。

 

成效豐碩卻推廣有限

  聽起來很簡單、方式很容易,產量高又不必再輸入能量,但問題很多,推廣效果也非常有限,即使慣行農法一年增加五十萬的負債而有機農法能增加三十萬的收入,仍然因為大多數農人將慣行農法視為一種信仰和習慣,無法一下子全數改變和接受。

    『十年來,我不了解農人為什麼不選擇這樣成功的有機方式?後來在一些大學的研究指出是在認知和價值觀的不同。有機農法的農人較重視整體性,像「快樂」、「和平」等整體考量,慣行農法的農人就較注重個人利益,所以必須從認知及觀念上整體去推動和改善才能成功。』Daycha語重心長的說。

 

想法與理想的實踐

  那麼該怎麼推動和改善呢?Daychay認為將「學習過程」及「團體的力量」兩種想法欲付諸實行,在農夫學校中去教授,連同前面三種方式,再利用團體的學習方式強化個人信念。是目前米之神基金會一步步實現讓農民找回自主耕種權的方式。

Daycha詳細說明如下:

◎學習過程

  陰陽、冷熱都是一體的,當很快樂時,一點點痛苦也會覺得非常痛苦,慣行法農人須改變他們的價值觀,追求越多,痛苦也越多。為了改變他們的價值觀,即使不相信有機農法,陪他們走過學習的過程,去觀察,才能去碰觸到他們內心堅定的原因,並令他們開始對慣行農法動搖。

 

◎團體的力量

  讓農民相聚,去討論,檢討自己的觀察,各自觀察後產生一樣的共識,那股力量會很大,堅定其個人的信念,當只有一個人的時候容易動搖,團體的力量可強化之。

 

慈悲為善的泰國情懷

  經過了19年,Daycha認為所學及做的這些事都不是意外,是「米之神」的旨意,安排讓他和基金會的團隊來做這件事,也許米之神教會了所有的事情後,Daycha就能把這件事推廣到全世界,也許這樣堅定的信念中還有著宗教神秘的力量,外人大概不會相信「米之神」,但是Daycha是深信不疑的。

  傳統的文化中認為泰國人有四個母親,分別是「水之神」、「土地之神」、「米之神」、「自己的母親」,但Daycha指出現在人們只有糧食土地的問題,沒人在意傳統文化的失去。我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會議室裡那個神秘的角落就是泰國傳統四個母親的神座。而這也是「米之神基金會」名稱的由來。

  在泰國傳統的佛教教義中,食物的分配是有順位的,第一份先獻給僧侶、第二份給無法耕種的鳥獸、第三份給親人、第四份留給自己、第五份是將多餘的糧食予以銷售。但現在只是被鳥啄食就會想辦法殺光或驅趕;種出了糧食先想賣掉賺取更多的錢。我可以感受到泰國信仰中對週遭人事物慈悲為懷的信念,教導人們為善避惡,關懷弱勢族群等善念知識,超脫了學校教育,而是一種社會力量。在Daycha身上所見,就是一個傳統泰國人文信仰的實踐者,不只要找回農民自主耕種及對土地的友善關懷,還有對在地文化的守護信念。

  在台灣,有機種植對我們而言是為了健康、對環境永續的關懷,在Daycha的描述中,我還感受到一種非常濃厚的人文及宗教情懷,除了對農業的不遺餘力之外,還有對傳統文化流失的不捨以及積極尋回的態度。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