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六四二十二周年台灣悼念晚會

2011/06/06 22:47
2,986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六四事件屆滿22周年,一群在台灣唸書的大學生策劃了一場燭光晚會,向當年為追求民主自由而犧牲生命的學子致敬。他們用行動證明新世代並沒有忘記這段歷史,同時嘗試激盪出更好的論述尋求外界支持與認同的作法,別具意義。

時間:2011 6/4 (周六) 晚6:40集合/ 7:00開始
地點: 自由廣場/中正紀念堂/中山南路

 

影片清單

 

投影播放

https://picasaweb.google.com/bulamyang/eHmrME?authkey=Gv1sRgCK_RxZ3FwsTENg#slideshow/

林保華評論:

追求自由!毋忘六四!

   對台灣新世代而言,六四是個很陌生的名詞,但今年卻有一群來自台灣各地大學生與港澳僑生組成「台灣學生促進中國民主化聯合工作小組」,堅持以舉辦紀念晚會的形式,提醒大家莫忘這段「歷史的傷口」,應該持續關注中國大陸的民主與人權問題。

   ◎ 誰的歷史傷口?

   但多元社會,就必須允許不同的聲音。這群學生在一開始就遇到了質疑。小組成員之一的台大哲學系學生涂京威說:『(原音)大家在一起籌辦的時候也是有碰到很多阻礙啦,包括說我們在討論論述的時候,有些熱心參與公民運動的同學告訴我們說,好像這件事情跟他們沒什麼關係,他竟然告訴我們說這東西我們不必要辦之類的,或是採取跟我們很不一樣的立場。我們會說這是我們對中國這些同學有些同情心、憐憫心或者說期望他們跟我們一樣自由,但是他們會告訴我們說這是他們的事情,不關我們的事情。』

   涂京威說,內部整合都需要耗費時間,想要說服一般大學生困難度就更高了。涂京威:『(原音)我舉貢寮好了,貢寮蓋核四,有些人告訴你說我不用去反核四,貢寮又不是我家,為什麼我要反核四!我覺對我們來講,我們會覺得說學生有這個本錢去關心這些事情,因為我們沒有經濟壓力,我們除了唸書,除了追求真理之外,我們就是可以把我們覺得對的事情貢獻給這個社會事情,我一直想說服他們的,不過也是很難啦!就是連台灣自己的事情都無法講了,對六四事情會更遠。』

   參與小組的東吳大學學生張紹琰就曾捫心自問「有什麼理由要支持六四?」最後他從了解台灣歷史中尋找答案。張紹琰:『(原音)在我們紀念六四的時候,我們必須反觀台灣的歷史,畢竟我們沒有經歷過那個威權體制,所以我們必須要透過歷史,來了解說我們以前社會狀況以及現在社會的狀況,讓我們有警惕。』

   ◎港澳學生積極 觸發台生熱情

   1980年代後出生的台灣學生,多數是從書本、網路或長輩口中獲得關於六四的資訊,感覺距離遙遠;相比之下,回歸大陸之後的港澳學生對於六四反應就較為激烈。

   來台念書的香港學生黃俊傑告訴記者,他從小就從支持共產黨的父親口中知道六四事件,但接受的訊息都是對於學運學生的批評;國三的時候,他在老師的建議下,參加了香港悼念六四燭光晚會,那一次的經驗令他大為震撼。

   黃俊傑:『(原音)其實我第一次去六四晚會的時候,我對六四或民主自由概念,可以說是沒什麼概念,當時我自己一個人走過去,然後我坐到最前面的時候,他們有一個點蠟燭的儀式,我站起來我看我後面都是蠟燭組成的燭光,那時候對我那個感動,很難用說話說出來,但是就是因為那個畫面讓我有一種觸動、有一種感動,我不知道…我那時候不知道民主自由是什麼,突然有動力去了解這件事情。』

   另一位香港學生樊俊朗談起六四,更是慷慨激昂。他表示,身處相對自由的香港,他們有責任將這段歷史帶出去,讓世人不要遺忘,為當年犧牲的學生討公道;他同時以香港為例子提醒台灣,享受開放交流成果的同時,別忘了中共政府仍壓制民主與人權,最終受害最大的還是大陸的人民。樊俊朗:『(原音)除了通過一些直接的手段去打壓我們之外,最主要還是透過經濟的利益,企圖讓香港人在這些人權、民主的問題上做出讓步;而中國給他們的利益,實際上以中國百姓的血汗作為代價。中國政府允許這群香港商人在中國以低廉的價格聘請勞工,賺取龐大的利益。到頭來,受到最大傷害的還是中國的人民。』

   ◎紀念六四 訴求理性

   六四事件,22年過去了,如今大陸發展狀況和當年已經大不相同,如何透過紀念活動喚醒大家的關注,理性遠比情緒更重要。黃俊傑說:『(原音)當然我可以舉香港和台灣相似的地方,可以把中共說成一個邪惡的政權,用一種很情緒的方式讓他們關注六四,但是我自己覺得這是不好的方法啦,我就覺得我們寧可用一個比較笨,但是其實對我們是正直的方法去說服他們,比用情緒的方式來說服他們會來得好。』

   或許幾百名學生的紀念活動還不夠引起社會太多迴響,但想想,22年前,中國各地學生湧入了天安門廣場爭取民主與自由,卻換得流血收場。22年後,異議人士劉曉波、藝術家艾未未接連遭逮捕。時間讓中國大陸在經濟上取得高度發展,但在改善民主人權問題上,腳步仍相當緩慢。

   台灣這群學生的動作,只是再次提醒了我們,民主自由是普世價值,在人權的議題上,兩岸依舊距離遙遠。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