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活泉之家 彩繪閃亮新生命
【記者心生活女孩/臺北報導】
台灣精神障礙患者的比例近來逐年增加,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的活泉之家,以「會所模式」所組成的精神障礙患者(簡稱精障者)社區復健中心。在台灣當前社會福利不甚完善的環境下,他們秉持著永不放棄的精神,致力於重建精神障礙者的生涯。
緣起
在一次的機緣下,筆者所修習的非營利組織課程有機會到伊甸活泉之家進行參訪。其實,筆者自身有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親友,因此對於精障者在社會中所處的弱勢地位以及面臨的無數窘境一直深有所感。在此之前,關於活泉之家這個組織只是略有所聞,而這次能有機會接觸並深入了解實則令人興奮。
走入
典雅的木製門牌,陽台上別緻的空中花園,內部明亮卻不失柔和的空間,宛如一個遠離都市塵囂與冷漠的小天地。打破了一般大眾對於精障者充斥抑鬱、灰暗氛圍的刻板印象與成見,活泉之家讓人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牆上掛滿了活泉會員們的創作,繽紛的色彩更為這裡增添動人的活力。會員們的熱烈歡迎使大夥們感到賓至如歸,在這歡愉的氣氛下,我們開始進入今日的主題。
▲眾人魚貫而入的走進活泉之家。
傾聽
「會所模式」,一種有別於傳統以醫療為主的社區復健服務模式,活泉之家可說是全國首座引進會所模式的精神障礙服務機構。目前我們面對精障者的問題,往往以增加醫療資源試圖解決,在以「病人」看待精障者的同時,卻忽略了他們身為「人」的本質。精神障礙者的問題並非只靠醫療藥物控制穩定病情就足夠,更重要的是要使他們回歸社會,而會所模式正是為了彌補醫療面向的不足而產生的理念。
活泉之家努力將會所模式發揮最大效用,會員們身上的改變與突破即是最好的成果。他們烹煮便當、改編歌曲、自拍電影、甚至參與公民記者,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自信的光芒與無限的可能。生澀、不甚靈活的自我介紹,卻比口若懸河的演講更吸引人,羞澀的反應、靦腆的笑容,他們娓娓道出的字裡行間內無不充滿生命力。
▲屬於活泉的工作坊,會員們在這而製作美味問可口的便當。
歸途
回程中,除了對活泉之家的感佩與參訪的愉悅外,心中始終有股揮散不去的鬱悶。正如活泉之家內的工作人員所說,即使理想再美好,大環境終究是不友善的。努力在活泉之家內建立起來的信心與知能,卻往往在回歸社會後被一張「精神障礙者」的標籤給打垮、擊碎。如何走出這溫馨美好的象牙塔,迎擊現實嚴酷的真實社會,這才是活泉之家目前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我們所處的社會常常排擠著那些「非主流」的人事物,但包容接納不該只是口號,比起制度上的保障,精障者們更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容身的社會!
▲愛我抱抱我,我們的社會其實仍缺乏著許多愛與關懷。
相關網站:
伊甸活泉之家:http://blog.yam.com/user/edenclub.html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