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百年歷史水源地 臺北市自來水園區見證供水歷史與科技創新

2024/12/31 10:30
2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華岡融媒體記者/黃筠珊報導

 位於公館商圈的臺北市自來水園區,結合歷史、建築藝術與科技創新,揭開臺北供水系統的故事。其中希臘式圓頂與愛奧尼柱式門廊映射當時的西化風潮,除是為這座百年地標注入藝術氣息,也喚起人們對水資源議題的反思。

照片

▲自來水博物館為日本打造西式風格的特色建築。攝|黃筠珊   

 西元1895年,日本掌管臺灣,為了改善臺灣衛生條件與生活環境,時任日本內務省衛生局官員永井久一郎聘請英人威廉.巴爾頓擔任衛生工程技師。巴爾頓建議在公館小觀音山的山腳下,於新店溪畔建立取水口,先抽水至上方的淨水場,再用抽水機淨化後引入山頂的蓄水池。透過重力流方式供應臺北市用水,維持民生需求。

 當時還受到歐洲工業革命影響而西化,在建築上追隨西式風格。像是園區內的自來水博物館採用希臘式圓頂與愛奧尼柱式門廊。臺北市自來水事業處賴工程師表示,除不同的粗細線條使建築物更加立體外,柱身上方的麥穗樣式,藏有豐衣足食的涵義。

 而博物館內可看見許多水利設施。例如:各式時期的水表和1922年製造的清水五號抽水機等。賴工程師分享,在水表發明以前採人頭計費,甚至連幾頭牲畜也納入其中。但後來發現這樣的計算方式會導致民眾不節制用水,因此發明了水表以量計算。

 在工程設計上除須考量備援與備載之觀念,管線材質也是一大要素。從早期的鉛管、PVC管到不銹鋼管,逐漸汰換材質使水質穩定性增加。賴工程師補充,目前使用的不銹鋼管多了波狀管的設計,在施工期間遇到管障可360度轉彎以減少轉接頭使用。此外,現在也開始運用AI機器學習並複製漏水的音頻,減少人力,也防止長年累積的聽漏技術消失。臺北市自來水園區展現百年供水歷史的同時,見證了水利工程的創新。不僅作為臺北市供水系統的核心,更是一座提醒民眾珍惜水資源的重要地標。

照片

▲自來水博物館展出不同時期的水表裝置。攝|黃筠珊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