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體感藝術季 用藝術翻轉社區
記者蔡謦璘∕台中採訪報導
農村體感藝術季的地點位於苗栗縣卓蘭鎮壢西坪,從2020年開始舉辦, 今年為第五年,而策展人余敏慈在 2020-2021 年是以藝術家身分參加藝術季,直至2022年才參與策展。
會議中。蔡謦璘/攝
石虎冰雕。(照片提供:余敏慈)
在2020年參加藝術季時,余敏慈以隨機在路上擺放石虎冰雕為主題,因為她 注意到苗栗的道路上其實有非常多小心石虎的告示牌,但路殺案件仍舊不斷,才訂定此主題呼籲大家注意保育類動物的活動範圍,避免牠們的數量像冰雕一樣慢慢融化減少最後消失殆盡。 2021年,余敏慈與屏東的藝術家兄弟共同創作了鐵雕裝置作品,還有自己個人的創作《味道》,這個作品利用了玻璃瓶中注入的味道來訴說當地的歷史,透過味道來代表每一個時代,以軸線的方式講述當地還沒開墾前所盛產的茶、樟腦、香茅,之後商人將這些植物砍伐殆盡,開啟下一階段植物的種植。其中,有一個味道最為特別,在日治時期,卓蘭被作為零式戰鬥機機場,美軍也曾轟炸過此處,所以此時期的玻璃瓶中擺放著機油的味道,到現代就是比較屬於草莓、柑橘等森林系的味道,體現了生態多樣性。
與此同時,余敏慈分享了幾件在藝術季的有趣作品。因壢西坪盛產草莓,所以 圖(1)中的鳥是以草莓的籃子組裝而成;圖(2)是由第一屆來駐村的義大利
(照片提供:余敏慈)
藝術家和遊理事長共同創作的,藝術家的靈感來源於在壢西坪所看到的老鷹們,這個景觀令他印象深刻,從而使他做出此創作,可以看到在地上有些許蛋形的作品, 周圍用樹枝包裹著,打造成鳥巢的模樣;圖(3)是會發光的檳榔樹,藝術家在樹幹上貼反光條,而每一個樹幹代表的就是一種聲音的音軌,這個音軌來自於台灣的某位創作者收集而來的各地聲音,民眾需要在夜晚打開手電筒,才能看見這個特別的創作;圖(4)是藝術家帶領著在地居民一起打造的藝術品,因為藝術季開始時正好碰上疫情,而有位在地居民的職業是醫護人員,所以大家利用回收後處理好的廢棄口罩,加上美麗的彩繪和鈴鐺,打造出一顆「防護樹」。
(照片提供:余敏慈)
而藝術對余敏慈來說其實是在講一種當我們存在於這個社會,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環境與環境的關係,農村體感藝術季就是把這些關係縮小成人與社群。余敏慈進行的方式為透過藝術活動凝聚在地共識的力量,如果在地的力量不凝聚, 其實對於活動來說容易做不大也做不全,熱情也會隨之消退。
(照片提供:余敏慈)
再來,藉由藝術的活動能夠打造在地知名度,觸及到在地產品的銷售,幫助當地居民或者是佃農提高參與活動的意願,讓他們可以直接接觸到客群,然後最終的目的為善待整個地方,所以主要的活動就是藝術作品的展出,由固定式的作品留在壢西坪供大家欣賞。在邀請藝術家做創作的時候,作品的主軸都會以自然永續環保跟農機具再利用的作品為主,這些作品可能經過了三、四年的日曬雨淋後會慢慢毀壞,雖然有安排定期的檢查維修,但那就是一個自然老化的過程,最後回歸自然。
藝術季每一年都會畫作品擺放的位置地圖,不過困難點在於請藝術家創作了作品之後要擺放在哪個位置,因為要請地主簽署五年的擺放同意書,許多人看到時長就會簽不下去,以致於擺放空間有限,所以在地圖上會看到某些點有特別多的藝術品,目前已擺設的作品有四十幾件。今年的藝術季跟之前的走向會比較不一樣,除了作品比較少,製作團隊也是由一大群人共同組成。
(照片提供:農業易遊網)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