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普安堂園區及悟源紀念步道之歷史沿革

2012/01/18 00:33
3,65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清朝道光年間為原墾戶住家菜堂,日治大正三年創立舊佛堂,日治昭和四年捐贈為祠堂,民40年代登記為寺廟,民50年代增建新堂,外山門及週遭自然景觀設計。

照片

圖:普安堂園區創造者─李應彬住持

普安堂舊堂為清朝康熙年間渡海移民到台灣的原墾戶利用農舍土埆厝作為自家「菜堂」。清朝道光年間的土城媽祖田山區的媽祖坑古道,經過「菜堂仔」即今普安堂之前身。日治大正三年(民3年)菜堂改建為磚造泥土混合式三合院民宅,成為齋教先天派佛堂,主祀觀世音菩薩和媽祖。日治昭和四年(民18年)原墾戶將佛堂捐出,以求保存本土信仰。普安堂更兼為「部落所」,肩負起社區營造的任務,其園區內仍存留媽祖田原墾戶的祖墳,據中研院學者調查研究,普安堂舊堂乃台北縣僅存兩間的正統台灣齋教建築之一。

民國50年代初,台灣前輩畫家李應彬(1910-1995)中年潛心佛法,受邀接任普安堂住持。李先生以其豐富的寺廟彩繪經驗,親自雕塑大型菩薩像,法相莊嚴且栩栩如生。後因原舊堂建築損毀,遂於地藏佛像位置增建新堂。普安堂新堂建築依山坡地形設計,造型單純,是台灣先有佛像後有佛堂的宗教建築代表作。此外,普安堂也收藏保存了李應彬先生的各種雕刻、書畫等藝術創作,更具備了高度的人文價值。例如舊堂西側菜圃旁的兩塊巨石之上分別以草書和隸屬書寫「佛」字和「靜氣養神」四字,筆力雄渾而蒼勁。至於外山門則請名匠廖石成設計。由土城市長命名的紀念住持李應彬的「悟源登山步道」,其四周的森林是擁有極為豐富的動植物生態的原始林,整個園區散發出非常濃厚的文藝氣息和自然純樸的氣象,普安堂見證了清朝至今原墾戶先民聚落的歷史。

一、建築特色:融合儒道釋合一的建築群

  1. 大正三年建立之普安堂舊堂為磚造泥土混合式三合院民宅,乃台北縣僅存兩間正統台灣齋教建築之一。
  2. 民50年代增建之新堂建築依山坡地形設計,造型單純,是台灣先有佛像後有佛堂的宗教建築代表作。
  3. 外山門則是名匠廖石成設計

二、環境特徵:本區特色是宗教和自然生態及人文藝術的融合

1.「悟源登山步道」四周的森林是擁有極為豐富的動植物生態的原始林,其起點是普安堂,終點是大暖尖山

2. 媽祖田為抗日古戰場,其中「殺人坪」是1895抗日事件之後的重要歷史遺跡之一

3. 媽祖田為三峽溪、大漢溪和龍泉溪之匯合處是著名的大安圳,其源頭最早是清朝由媽祖田原墾戶所修造的水利設施       

4, 龍泉溪貫穿媽祖田山區,山上有大量巨石群,其中最著名的是十八羅漢岩和猴洞。早期石頭上滿是海膽化石和海地蚌殼;龍泉溪則佈滿很多千年壺穴,也有珍貴的梨皮石

5.創造台灣早期經濟奇蹟的媽祖田煤礦坑遺址

三、普安堂園區和新北市土城地方政府的環境規劃有密切的關連性,其中包括

1.土城市自然公園中的龍泉山水公園,包括普安堂在內

2.土城市森林浴步道中,大暖尖山系統的悟源登山步道普安堂為起點

 3.土城市老樹巡禮中,包括媽祖田系統中的普安堂楠木老樹

相關研究資料:

1.民86年全國文藝季研究普安堂住持李應彬生平

2.民91年申請文件會一鄉鎮一文化館研究普安堂歷史沿革

3.民94年研究普安堂和台灣齋教的關係

4.民99年日治台灣總督府檔案發現媽祖田開發歷史

5.民100年提報普安堂為市定古蹟

 

照片

圖:龍泉老人李應彬先生(攝於1969年)

照片

圖:普安堂山門(攝於1969年)

照片

圖:普安堂大佛庭園(攝於1969年)

照片

圖:普安堂(攝於1965年)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