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坑溪再爆汙染 永續發展議題備受重視

嵌入:
文字-A A +A

 【專題記者/黃聖慧、蔡孟凌、陳盈宇、陳金煒

 小坑溪是台北市政府在民國八十六年利用生態工法診治的野溪,兩岸用石頭砌成魚梯,保存十分豐富的生態,偶爾還有大冠鷲低空掠過,賞鳥成為附近民眾的興趣,晚上甚至看得到成群的螢火蟲,畫面美不勝收。小坑溪旁設有步道,是文山居民假日休憩遊玩的好去處,多處親水階梯,更是方便民眾觀察溪流生態的貼心設計。

 然而,就在去年,小坑溪爆發汙染危機,疑似滅火器排出的白色泡沫,讓整條河流從中游開始呈現乳白色。經過勸導和維護後,水質原本已經恢復清澈。但在今年二月份,工地未淨化的污水,沒有做好完善處理就流入小坑溪,讓溪水再度混濁,對於汙染事件重演,目擊的居民無奈表示:「我是親眼看到,看他那個排出來的水是白白的,抓他抓了好幾次,抓不到啊。」由於目擊地點與排放場所有一定的距離,要蒐集隨意傾倒汙水的證據並不容易,在沒有直接證明的情況下,居民只能任憑有心人士逍遙法外。

 除了廢水排放的問題,建築大量擴建佔用河川地,也破壞了環境。民眾感嘆:「這邊的汙染是真的很嚴重,你看這個溪地能蓋房子嗎?你看這像話嗎?這個佔了河川地了。」小坑溪附近幾乎天天看得到怪手挖地的景象。常來散步的人,也驚訝本來熟悉的道路被房子霸佔,現在房屋建設甚至蔓延到半山坡,景象令人擔憂。

 針對接二連三的污染,臺北市政府環保局衛生稽查大隊隊長王大鈞解釋,這次小坑溪汙染的最大原因是因為近年來文山區房地產興盛,大量營建工地施工,抽取地下水時沒有經過沉澱池處理就排出汙水。沉澱池是汙水處理的重要設施,卻經常被忽略,王大鈞說:「有一種是廠商貪圖方便
根本就沒有做沉澱池,一種是沉澱池容量太小 你要停留一段時間 水中懸浮微粒才會沉澱,你三十分鐘就讓他排了。」即使設置沉澱池,沒有正確運作,最後還是徒勞無功。下雨天時更是棘手,因為沉澱池的容量被雨水占據,在還沒有沉澱好的情況下,雨水就夾帶廢水流出工地外圍,所以,設立適當容量的沉澱池,是很重要的考量。

 工地汙染雖然是造成小坑溪環境惡化的主因,但生活汙水裡的化學物質對河川更是永久性的傷害。負責水質保護的環保局第二科股長楊梅華指出,生活廢水裡頭的氨氮成份對河川影響更巨大,因此民眾平常應做好減低汙染的措施,她建議:「洗碗的時候,可以弄一些環保的洗潔精,弄含磷比較少一點的,排到水裡面就比較不會讓水裡面的生物優養化。」她鼓勵居民由日常生活做起,共同守護小坑溪的生態。

 就長遠眼光來看,永續發展對小坑溪的經營更為重要。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秘書長蔡惠卿對此提出生態工法的成功案例:「內湖這邊有大溝溪,它會用生態工法 用後花園的概念,讓住在那邊的社區居民,可以去散步或者利用。」如果小坑溪也能有計畫的整治,永續經營就不再只是空談。

 除了官方立法監督外,環保局和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同時呼籲民眾組成河川巡守隊保衛家園,為自己的環境盡一分心力,讓小坑溪恢復原本多元的生物樣貌。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7.10.11

政大之聲新聞部

加入時間: 2007.10.11
297則報導
230則影音
2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疫情加劇跨世代網路落差 共學助長者適應數位化

2022-07-24
瀏覽:
4,365
推:
0
回應:
0

狗醫生走入裕民圖書館 疫情下成為孩童學伴

2022-07-24
瀏覽:
2,881
推:
0
回應:
0

北市試辦鞦韆計時器 正反意見不同引爭議

2022-07-24
瀏覽:
2,546
推:
0
回應:
0

花木市場重新招商 花商發起連署捍衛經營權

2022-07-24
瀏覽:
4,244
推:
0
回應:
0

疫情下的溫暖守護 台灣人道救援創造生命奇蹟

2021-02-21
瀏覽:
1,896
推:
18
回應:
0

午夜動保食堂開張 期盼打造人貓共生的社區

2021-02-21
瀏覽:
2,049
推:
0
回應:
0

WAWA空地樂園計畫 創造都原孩童公共遊戲空間

2021-02-21
瀏覽:
1,777
推:
17
回應:
0

1111書店一日歇業 促銷下的微小聲音

2021-02-21
瀏覽:
1,820
推:
0
回應:
0

身障兒童棒球賽開打 Buddy默默守護成為球員支柱

2021-02-21
瀏覽:
1,790
推:
0
回應:
0

小坑溪再爆汙染 永續發展議題備受重視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0篇報導,共12,753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0篇報導

12,753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