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漁農商繁榮的聚落演變成殘落的城市邊陲

2012/05/07 07:35
2,549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高雄的沿海聚落以海洋

大林蒲是集農漁業之外又有活絡商業交易聚落

短短幾年因紅毛港遷村加速凋零

從從漁農商繁榮的聚落演變成殘落的城市邊陲

大林蒲從豐衣足食的聚落變成殘破的城市邊陲是誰的錯?

http://www.taiwan368.com.tw/msg_detail.php?id=844

工業叢林孤村 sos-煙囪圍繞大林蒲 黃耀雄辦影展記錄 網路陳情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新媒介興起,給了小老百姓一個重要武器。曾因環保抗爭失敗而裹著恐懼陰影的高雄大林蒲居民,建立了網路群組,試著在「四面無路」的現實困境中,從網路世界摸索一個出口,他們素樸地敲著鍵盤說出自己,想要讓家鄉的名字和聲音,能在這裡被聽見。

「國光石化、彰濱工業區和後勁的例子,讓我們看到一絲希望;現在有網路等新工具可以使用,我們可以自己紀錄、監測環境,自己發聲。」大林蒲影像館召集人黃耀雄在本報和紙風車基金會合作的「新故鄉動員令:三六八鄉鎮市區第二哩路」專題暨節目中指出,大林蒲被「箝」進臨海工業區內,遇到諸多問題但求救無門,因此希望透過網路連結、號召散落在各地的大林蒲人及其後代,一起來關心故鄉,若有環境工程、法律等專業,也能成為他們監測、改善環境的後盾。

盼鄉鎮再造,遷村不是唯一選擇
大林蒲位在小港區內,自清朝便是旗津、鳳山往南的驛站,原是個繁榮美麗的漁村,但因國家經濟發展政策,對外通路被切斷,道路也被劃入工業區內,從此進出大林蒲都需繞道,整個村莊被工業區層層包圍;鄰近的紅毛港遷村,為大林蒲加上一記重創,無人經過、無人消費,像是浮沈在工業區裡的孤島,幾乎被外界遺忘。

「去年有個遷村民調,五、六百位村民被動員參加民調宣布說明會,但一個媒體記者都沒有。動輒三、五百億的遷村案,外界卻不關心?」黃耀雄指出,據聞民調的問題是:「大林蒲長期受到汙染,你是否贊成遷村?」讓他直呼真是個假議題:「平時都說沒汙染,但此時卻問我們是否為了汙染而遷村;當其他鄉鎮都有再造計畫時,為什麼我們只有遷村的選擇?」

廢氣瀰漫,民宅距煙囪僅150公尺
如同台灣各地環境和發展的爭議,總落入「多數決」陷阱中一般,大林蒲兩萬人口遇上十萬多個依賴工業區生存的高雄人,早知不敵,有能力的早已出走,留下來的也只能依附著工業區生活、吃工廠的頭路,如此一來,更沒有說話的立場。「我家門前的水溝蓋上頭寫的是台電基金,這不是政府的責任嗎?」黃耀雄指出,政府會要求企業負起社會責任、釋出工作機會給居民,捐些錢給學校好回饋社區,於是,更無人敢出來指責企業汙染。

積怨爆發,卻被汙衊成環保流氓
大林蒲民宅和距離最近的一根煙囪只有一五○公尺,而進出大林蒲的人都得捱過充滿工業廢氣的路程。除此之外,還有四個工業區的廢水在大林蒲處理,環境惡劣難以想像。民國八十一年,積怨已久的居民向政府討公道,但這起抗爭卻被強大警力壓制,多達四十個人被判刑,創台灣環保抗爭史上最高紀錄,大林蒲居民也被汙衊成索求金錢的「環保流氓」,他們因而噤聲、恐懼,陰影不去。

尋專業後盾,號召鄉親監測自救
「我在這裡辦攝影班,拿著相機走來走去,居民會害怕,辦金甘蔗影展,他們也會遲疑,不敢參加活動,會問誰帶頭,我們跟著你會不會有事?」黃耀雄指出,正因如此巨大的陰影,也因為想迴避透過組織來牟利的質疑,即便是舉行影展這樣的中性活動,都不敢有組織,講師、工作人員都是志願和自費。

透過黃耀雄等熱心的居民,以及外來年輕人的協助,一些關於文史展覽和紀錄的活動,逐漸在大林蒲展開,民眾不再以為拍照是為了蒐證,慢慢習慣照相機和攝影機出現,甚至能夠回應參與。「其他地方的環境運動給了我們啟示,我們得瞭解如何採證以及學習法律程序。我們也知道可以透過網路、部落格來陳情和發聲。作戰方式已經和當年不同。」

黃耀雄強調,其他地方有專家辨認工廠煙囪和設備型號,進而環境監測,也有人注意中央的法令政策、環境評估報告等動作,大林蒲人什麼都不懂,卻不想等到木已成舟,只能從地方說明會中「被告知」,「我們無法一直依賴外人,唯有召喚對土地認同、有感情的大林蒲人和後代,一起為了家鄉而努力。」

※訪談內容請見本專題官網「台灣368」,以及「這些人那些事」網路廣播電台。

(策畫籌備/黃奕瀠、何榮幸,執筆/黃奕瀠)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