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中山堂電影院步入歷史 左營居民回憶當年

2012/06/06 20:16
20,689次瀏覽 ・ 878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專題記者/譚俊燊、張芸禎、黃郁淇、藍婉甄

 「中山堂很懷念,最重要就是說它現在已經沒有放映了,不能再進去了,消失的東西總是讓人家特別的懷念。」高雄市屏山國小輔導主任楊達明緬懷過去,位於左營區的「中山堂」,這個曾經是海軍和眷屬們充滿回憶的電影院。兩年前元月一號,中山堂終究不敵時代變遷,正式宣告停止營業,走入歷史。

 中山堂在日據時期是海軍演習地,民國三十九年才改建成電影院。前陸戰隊副主任張壽齡說:「我們海軍官兵還有帶著眷屬,到了左營以後,當時環境也不好。因此桂總司令就提議,蓋一個比較有規模的休閒娛樂設施,給我們官兵、給我們眷屬看電影。」中山堂從前只播放國片,後來又另外興建「中正堂」電影院,專門播放西洋片。張壽齡補充,中山和中正堂不僅擁有全台最大的螢幕,樓層還分成上下兩層共有近千個座位,規模有如戲劇廳般龐大。

 「三十年前那個年代,大家的娛樂大部分都是看電影,所以那時候的電影院只能說人山人海。不但有時候買不到票,後面還有一堆人是站票。」前陸戰隊上尉王鴻庚描述,早期第四台還沒普及化,也沒有租借影片店,每次放映電影都是人潮洶湧,經典電影更是大排長龍。擔任中正堂二十年放映師的李振榮說:「鐵達尼號我印象最深刻,我們的座位一共有九百四十五個座位嘛,裡面客滿,每天都滿。」附近餐廳阿姨徐美蘭也回憶,學生時期為了購買當年非常熱門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預售票,她甚至會在前一天凌晨三點就來排隊等候。

 中山堂和中正堂伴隨左營居民成長,對於電影院的回憶總有道不盡的故事。放映師李振榮自豪表示,中正堂一直保有從前的播片方式,這些年來都沒有改變。「(記者)伯伯,放映大概是個怎麼樣的工作?(答)我們去拿片回來,然後剪接,剪好就放。後來要寄片,就把它拆開,再寄回去。」

 雖然當時電影院規矩很多,每天都有憲兵維持秩序,但這些卻變成左營居民的獨家記憶。從國中開始三十年來一直都是常客的曾姓先生說:「有唱國歌,還有憲兵他會吹哨子,你要起來立正,要起來。」他補充,穿著也被限制,觀眾甚至不允許穿背心和拖鞋入場。
  
 然而,現在中山堂和中正堂已不見昔日萬人空巷,近十年來每天進電影院的人數,平均不超過五十位。屏山國小輔導主任楊達明是中山堂和中正堂的忠實觀眾,他說:「有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到裡面,還會被裡面的人商量就請出來說:『老師只剩下你一個人,可不可以今天不要看,明天或是後天再來看?』」

 隨著中山堂關閉,中正堂也即將在下個月宣布歇業,曾姓先生表示惋惜,他認為中正堂具有歷史價值,政府應該把它保存下來。他說:「就是說讓我們下一代人(知道),就是說在眷村那邊,以前他們娛樂的場所,還有他的父母親以前的成長,甚至在畢業或是什麼場合,他們都會利用這個場地,那個回憶真的很深。」

 時過境遷,曾經是高雄市在光復後營業最久的電影院,最終還是被迫關燈息影。即使「中山堂」和「中正堂」走入歷史,卻無法抹滅它們在左營居民心中的地位。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