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拒人為干擾 讓山河回歸自然

2008/01/07 05:00
2,327次瀏覽 ・ 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5
檢舉

Photo 【記者林晏如/台北報導】每當颱風、大雨來襲,許多河水氾濫成災時,政府利用建築防波堤抵擋高漲的河水,確保河畔居民的身家財產受到保障,不受到水患之苦,這樣的做法現在受到更新的理論所推翻了。現任文山新願景促進會理事長,同時也是文山社區大學生態社社長的張森田表示,文山社區居民現正與政府相關單位討論拆除景美溪堤防的可行性。他說,「人必須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順應自然而非改變自然,否則大自然反撲的力量終將使人類自食惡果。」

 由文山新願景促進會、文山社大及自然步道協會等單位合辦的文山公民論壇,是一個提供文山社區居民一個表達自己對自然環境保育等公共議題之相關意見和見解,能進一步和政府官員反應並共同探討解決之道的平台。如景美溪溼地及動植物的觀察結果、景美溪水質污染問題和貓空纜車通車後的隱憂等公共議題,都可以在會議中提出討論。

 張森田說,之所以提出此提議其理念是基於與河流和平共存的水患治理觀。他並引用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水利工程的博士生廖桂賢所提出之觀念,認為水患問題不在於水本身,而在人與水的關係,當人的居住空間與水的自然力量產生衝突,就形成水患。他進一步表示,工程師一般以排水的觀念處理洪水和都市逕流是不對的,工程治水反而破壞河川廊道生態與河流本身的蓄洪能力。因此他認為過度信任防洪工程,反而是使水患加劇的元兇。對此新穎觀念的提出和建議作法,一同開會討論的中央水利署和台北縣水利、環保等相關單位代表,則表示偏離事實過遠,並深不以為然,認為此超越基本理解和常識。

 張森田表示若能進一步理性思索,不難發現大自然的力量絕非人力所能控制,天災人禍所導致之大地失衡,如山崩地裂、河川氾濫,大自然為了重新恢復其平衡穩定狀態,只能依靠大自然本身的能力始能為之。他說,「假設我們以人為力量做局部圍堵和補強,這樣的作法是違反大自然之運作規律的,且可能會引起更大的災難使水患加劇。」「這個道理就如同人工造林一樣,近年來由於政府提倡植樹運動導致人工樹木種植盛行,但我認為這也是不當的行為。原因有二,一為樹種皆有其適合生長的環境,一味的種植,但樹種卻不一定適合其種植地之生態環境;二是人工造林多半為單一林像,缺乏生物多樣性。這兩種原因都會導致自然生態的失衡,也不符合自然法則。」

 雖然官方目前不願意採用文山社區居民的建議,拆除景美溪堤防,但張森田強調,他們當然了解若真的拆除堤防,對河畔居民的衝擊有多大,也會造成更多的抗爭,其實提出提案的目的只是在於推廣此觀念。他表示,「河水漲潮水淹到河岸濕地是很正常的事,會淹水的地區本來就不該蓋建築居住,台灣由於山多平地少,再加上人口密度高才會將建築也建在河畔之處。但這些自己選擇要住在河畔的居民,平時享受高品質的生活,等到淹水時卻要政府為他們建築防波堤抵擋洪流,這難道就不是在利用全民的納稅錢保障少數人的利益嗎?」讓大眾認識地方水文環境,全面提升民眾與水和平共存的思維,民眾一旦選擇居住河畔,就該自行承擔隨時可能遭受水患侵襲的後果,也許要等個三年、五年,甚至十年讓河川自行恢復原貌,但絕不是依賴政府運用全民資源高築防波堤抵擋洪流。

 張森田說,「此作法在其他先進國家如德國、美國等早就行之有年,而我們對這樣的概念卻還很陌生。真正該被『治』的是人類對於河川和土地的不當利用,是人類掠奪性的生活模式。」我們必須努力傳達人類應該退讓水,而不是水退讓人的理念,如此一來高聳的堤防才有降低或拆除的餘地,讓山河回歸自然。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