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果核再生計畫 築夢達魯瑪克

2013/04/25 10:00
2,748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記者楊雯皓、張茗喧/台北市報導】二○一二年暑假,一群由多校建築系所師生組成的果核志工團隊,來到台東縣卑南鄉達魯瑪克部落,透過訪談當地耆老,發現母語傳承是部落目前面臨的問題,他們運用自己的建築專才,為當地義築一個戶外教學空間,從建材到設計元素,結合部落文化與地方風情,量身打造具有結合文化意涵與母語傳承的教學平台。

 
義築 當建築科技投入弱勢環境
果核計畫概念發想人簡志明是建築科系出身,秉持著醫生可以義診、建築師也能義築的精神,開始有了義築的概念發想,尋求各界的資源與招募志工,一同為果核計畫奮鬥。他利用自己的建築專長與實踐理想的決心,為資源缺乏的偏遠地區義築,透過人脈及眾多管道以尋求更多資源,為果核再生計畫奠定穩固基礎。他聯合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楊詩弘一同著手進行果核再生計畫,由北科大這端主要負責前置作業統籌,再招募全國建築系學生志工一同進行實際建設。
二○○九年,果核志工團隊來到南投縣信義鄉雙龍部落,要協助當地的小學重建被颱風吹垮的教室,這是果核再生計畫的第一次義築行動。隔年,果核計畫第二次行動展開,為南投縣信義鄉的羅羅谷部落建造樹屋,結合閱讀空間,改善部落讀書環境的閱讀角落。
 

傳承 兒語的記憶
二○一二年暑假,果核志工團隊來到台東縣卑南鄉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位於部落及鄰近大南國小的中心交界點,這是果核再生計畫第三次行動的目的地(以下簡稱果核三)。果核三花費九個月的時間,要為達魯瑪克部落建造一個戶外的學習空間—技藝傳授亭,在正式動工之前,透過長達八個月的前置作業,不斷地和部落、學校、村長、牧師討論建築設計概念。透過訪談了解到目前「母語傳承」是部落面臨的問題。

「兒語的記憶」是果核三的中心概念,希望藉此來讓部落居民重新體認母語傳承的重要性—喚起兒時記憶。果核三由目前就讀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二年級的學生呂芷揚負責統籌規劃,為了堅守維護當地文化脈絡的原則之下,除了透過電子郵件與部落交流彼此的想法,主要負責設計圖及概念發想的呂芷揚及幾位志工,平均一個月至兩個月就會前往部落進行面對面的意見交流,隨著實際動工的日期接近,甚至一個月會去一次,每次停留的時間不等。工程最後一個月是實際動工階段,志工團隊則幾乎都待在當地參與。

結合創意及巧思,這間戶外教室主要包含六個設計元素:大耳朵、小耳朵、木雕作品、蝴蝶、鞦韆、石板,各自有著不同的意義。外型貌似大耳朵及小耳朵的結構,結合主牆及遊憩設施,代表的是兒語的諧音義「耳語」;由當地的大南國小歷屆學生所創作的木雕作品是木雕牆及木雕椅的重要元件;蝴蝶,在魯凱族語裡有勇士之意,而大南國小因為蝴蝶數量眾多,又有「蝴蝶校園」之稱;盪鞦韆,在魯凱族的文化裡,原為傳統民俗遊戲,由部落男士負責拉動鞦韆繩,讓未婚的魯凱族女子在上頭高高擺盪,再由部落男士抱下鞦韆架,現在則有未婚聯誼的隱含意義;而石板是魯凱族的重要建材,石板屋是魯凱族人傳統住屋,具有深刻的文化意涵。
 

 

 

           戶外學習空間—技藝傳授亭的設計圖 (圖片提供 呂芷揚)
 
 

合作 重視部落參與
果核再生計畫的核心原則,即是重視當地需求與尊重當地文化,前置作業期的概念設計會定時地和部落交流分享,也十分重視部落參與的部分。例如大南國小的小朋友協助採集石板作為石板地的材料、為木雕椅上漆,由達魯瑪克部落青年所組成的青年團在這次的義築行動中貢獻許多心力,當地的木雕師傅、鐵件師傅等眾多工藝人才也投身加入,讓果核再生團隊有了堅強的後盾得以進行建築技術的輔助。

呂芷揚表示,主構件共四支,每支三節,每一節需要三到四位男性才能扛起,如此的重量光是舉起就有困難,更不用說是相互固定及架空高度三公尺,龐大的重量讓建設行動一度面臨瓶頸,此次參與果核三的成員又以女性居多,這部分的工程若沒有當地青年團及部分居民的加入,恐怕進度會大幅延宕。呂芷揚說:「部落參與一直是果核計畫很重視的部分,因為透過當地居民的親自參與,對於這個建築物的情感會更深,這對於日後建築物的使用率及維護管理,是很重要的因素。」部落的居民也會主動地向果核團隊分享戶外學習空間的使用狀況,當地的師生會在那裡進行教學和遊戲活動。

 
部落小朋友一同協助採集石板 (圖片提供 呂芷揚)

 
 

同為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二年級的學生許純欣,負責全體團隊食衣住行,她表示,有的時候可能施工到一半,要趕回去和志工媽媽一起煮飯,雖然總是工地、廚房兩地往返奔波,但是她認為一切的辛苦都很值得。

目前就讀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一年級的學生沈聖雯說:「我還記得另一位志工媽媽這麼鼓勵我:『今天如果你認為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那就去做吧!』」呂芷揚說:「對我來說,在果核三的每一天都是驚喜,經歷到緣分的奇妙與可貴,這次的行動接受許多人的幫助,我們很感恩。」

 

 

逐夢 產生共鳴凝聚力量

呂芷揚說:「我們不敢說我們能為社會造成什麼影響,但是我們希望能和部落一起討論目前部落面臨的課題,在藉由全體的參與,創造彼此共同珍貴的回憶。」沈聖雯則認為,果核三間接提供了一個服務和溝通的平台,在不斷的交流彼此的想法,不論是果核團隊與部落之間,或者部落居民之間的交集與溝通的機會都因此增加。許純欣則說:「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利用自己的專長所學,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是一件很棒的事!」

不論是因為熱血的心、想要累積建築經驗、增廣見聞、體驗部落生活、喜歡原住民文化等眾多原因,使這一群熱血青年聚在一起。他們帶著各自不同的背景,在果核計畫一同合作。義築這件事情,也許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義築,並不是只有建築物的落成,它像是埋下一顆果核,讓它能夠發芽茁壯,讓更多人看見需要,並一起加入義築的行列。
 
 

 
果核志工團隊與達魯瑪克部落居民合影 (圖片提供 呂芷揚)

 

 

並非具有建築專長的人才適合參加果核再生計畫,呂芷揚表示,建築技術是果核行動中的一個環節,並不是全貌,果核計畫需要各領域的人才加入,如影音人才協助媒體宣傳、資訊人才協助網站架設等。果核計畫的下一站,亦即第四站,將為台東縣海端鄉海端國小義築樹屋,果核四負責人沈聖雯說:「果核四於二○一二年底已經著手進行籌畫,部落參與及文化結合仍是重點。」她表示,果核的每一次計畫都會從前一次的經驗中學習,果核四會掌握住持續與部落居民對話的原則。

 

 

 
 

延伸閱讀

 

果核再生計畫一 雙龍部落 台灣立報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