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集 做一雙好襪子!
台灣曾經是雨傘、玩具、腳踏車的生產大國,這些傳統產業不是外移出走就是凋零消失,目前僅存的可能只剩下彰化縣社頭鄉的織襪產業,已在台灣生根一甲子,在織襪業最風光的年代,台灣人腳下穿的襪子,每十雙就有七雙是社頭製造,同時還外銷世界,一年的出口產值約兩億美金,從接單工廠、編織、縫合、定型、配雙包裝,有著完整的生產線,興盛期達600多家廠商,年產量2億多雙襪子,足以繞地球2周半。社頭,真是名符其實襪子的故鄉,在當地家戶即工廠「芭樂多、襪子多、董事多」,在家翻襪子賺零用錢,幾乎是當時社頭孩子的共同記憶。
但傳統產業受到世界自由經濟貿易衝擊,出口漸受影響,尤其在2012年3月15號,美韓FTA(自由貿易協定)生效,韓襪輸美關稅降至零,台襪卻仍高達10%到19%,對這樣的市場壓力,社頭織襪產業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張嵎順就說:「我們產業本身不怕競爭,我們最怕就是不公平,美韓FTA把15%的關稅降掉,我們要跟韓國競爭,它已經把15%拿在口袋放了,我們才開始跟它競爭,要怎麼贏?」幾日前還是國際知名品牌運動襪優良代工廠,隔天單子可能就沒了,社頭業者叫苦連天,最近一年來,訂單流失,也有裁員潮,工廠從原本600多家一下子少了200多家,許多廠商周轉不靈跳票,產業幾乎快要生存不下去,台灣織襪於是成了美韓FTA受創最深的產業。
台灣的貿易依存度高達117%,遠高過大陸和日本等地,換句話說,出口競爭力的強或弱關係台灣的整體經濟動能,但在國際化自由貿易區的協定下,台灣產業面臨龐大生存壓力,在國際市場,襪子的產品的同質性跟市場的重疊性很高,所以自然彼此替代性也就很高,關稅的不對等形成更大致命傷。
政府對日趨下降的出口競爭力拿出什麼對策?地方傳統襪業的歷史與故事豐富又能怎麼殺出藍海新路?現代人還是會穿襪,如何在同質性中做出產品差異化,找到屬於自己的買家?社頭襪業的困境有多深?他們又是如何努力開創機會求取存活?有沒有可能專攻國內市場做到高價小而美?如何透過計畫在海外拓點創立物流平台?本集村民大會要來到襪子的故鄉,福佬客的墾地──社頭,邀請各方代表與地方業者、民眾,我們共同來關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