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有立場的公民報導 也能客觀呈現

2013/06/24 12:00
13,825次瀏覽 ・ 64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19
檢舉

常聽到網友討論,某某報導不夠中立客觀,偏頗某個立場的批評。這讓應援團思考到,許多公民朋友加入PeoPo公民記者的行列,經常是因為自身的工作、生活周遭,遇到某項爭議性議題,在無法獲得傳統媒體注意的同時,得知了PeoPo網站,並開始投入公民報導,為自己關心的議題發聲。

但是,「有立場」就代表「不客觀」嗎?本集應援團其實就是在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們列出幾項報導爭議性議題時應該秉持的原則,包括(1)明確揭露自己的立場 (2)不要假設讀者什麼都知道,要為讀者說清楚來龍去脈的DARK原則(Don't assume readers know) (3)以客觀中立的報導方式來呈現 (4)秉持開放心態多互動討論。

不過,我們認為這樣還不夠,所以請來大來賓,中正大傳系副教授管中祥老師分享。

管中祥提到,很多人誤解了中立客觀的定義,總把事件分成正反兩面,以為請正方反方各講幾句話,就是中立客觀。其實,中立客觀只是追尋事實的方法,而不是結果。若報導者在報導過程中,遵守中立客觀的原則,不因為自己的立場而扭曲事實,窮盡各種方法為閱聽者追求事實,就是一個好的範例。

一篇100%中立客觀的報導或許不存在,因為報導畢竟是人作的,有人為選擇與分析的成份。但是看完本集,或許你可以找到中立客觀的「方法」去報導你的「立場」,讓你的公民報導,有獨一無二的聲音。

延伸閱讀

回味 管中祥擔任PeoPo客座總編輯的分享

音樂來源:Jamendo、freesound project網站

片頭:Relax by Slim Bwoy
節目內容:Two Hearts byJennifer Avalon

PeoPo應援團是公共電視新媒體部製作的線上教學影音節目,希望與想拍攝公民報導的朋友們分享企劃拍攝公民新聞的撇步。自2013年4月份起播出第3季節目,隔週一下午準時上線,歡迎留言討論。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 2013/06/24 22:14

新聞本身,是事實的報導呈現。與「新聞評論」畢竟有所分野。
「新聞」是不是可以有「立場」?可以換成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報導事實」可不可以有立場?
我認為報導事實不應該有立場,也應該在篩選新聞材料上儘量多面呈現。而非用立場去顯性的「篩選事實」。

新聞媒體,當然應該多站在政府和財團的對面,多報導不合情理法的事實。
但是最有力的批判,仍然植基於「事實」,而且是「多面相」的事實。而非在「新聞」中直接進行「評論」。
更不應該是記者親自下海與「同情的對象」共舉大纛,與對象一起控訴對造的說法。
在事實的處理上,保持「適當的距離」和「必要的冷靜」,反而會使記者有更大的力量帶領閱聽人瞭解真實。

另外,每一個事件(issue)本身都有複雜的、衝突的成份在內,否則也不可能成為一則新聞。而處理這樣的新聞,更需要比較多的準備工作,例如時間背景、法律成因等等。
以華光社區或紹興社區甚至文林苑都更為例,經常在此處看到的是:對弱勢居民言論的報導居多,公民記者的立場也多半站在這一面,但鮮少看到新聞也帶到:現行法律面為何一定要這樣處理?是不是一定要這樣處理?這樣的法律有何不正義的地方?如果將規則修改了,會不會造成另一種型態的不公平、不正義?

優質的新聞,之所以能夠震撼閱聽者,絕對要靠「事實」,而且是有距離、多面相的事實,最少也要有正、反兩面。
如果記者只要先表明立場,就可以在隨後的新聞中與立場相同的報導對象一起吶喊,置入自己的立場,這樣的新聞,蠻接近廣告。差異在於:一個是請閱聽者買商品,另一個是試圖在閱聽人腦中植入記者的立場。

真正可貴的新聞,是用「事實」讓人印象深刻,而且產生自己的判斷。
有立場的記者,此時希望閱聽人的判斷接近自己的立場,但不是用「宣傳立場」的方式,去直接顯現自己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