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裁併校過後

2008/04/11 11:00
3,603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民國92年推行裁併校政策後,後續問題開始浮現,從前一部落一學校的榮景不再,村莊裡沒有孩子的嬉戲聲、朗誦的讀書聲,部落就像空城一樣了無生氣!而當唯一的教育場所都沒有了,家長在不得已下,只好將孩子帶離身邊出外工作或是每天提心吊膽他們到另一個部落就學。本次專題報導特別前往全國裁併校數第二高的屏東縣,就在政策施行後,一群原住民教育界人士發現後續引發的教育差距問題,留在部落的孩子原本就在教育資源不普遍的環境下學習,如今他們幾乎都無法在自己的部落求學,變成弱勢中的弱勢者!而這一群教育界人士用送書的方式和建立當地的部落教室來弭補差距,讓部落人對部落教室產生依賴感進而能取代當年的學校,他們並不是資金充足的大型基金會,只是地方型的協會團體,而在這一波的裁併過後,也有部落自力更生了甚至轉型成別的用途,讓自己的族群不致在政策下被犧牲掉!

寂靜、些許蟲鳴聲,視覺看到的是文化圖騰和鄰近的大武山,Vuvu們正從教會陸續回到家中。佳興村在被裁併校後,這是最常見的景像!

佳興村是排灣族的傳統部落,至今還有100戶左右的居民,大部分都因為就業和教育因素,舉家遷移到附近的平地鄉鎮。在全國被裁併的學校也同樣都遷往靠近平地的校園,而本地的孩子卻是往更深山的泰武國小就讀。曾經屬於部落記憶的佳興分校,如今沒了孩子,卻有新的生氣!

佳興分校的例子是讓學校園地能再度有其使用價值,不致變成閒置空間!同樣在屏東縣則有一群以原住民文教界人士所組成的原住民文教協會,則是在91年開始運作-希望工程計畫,協助較偏遠資源較缺乏的部落,以送書的和建立培養部落教室的方式,不讓裁併校後的教育問題,持續擴大。

教育是一切文化的根本。若以原住民環境來觀察,原鄉文化刺激不足,沒有書局、圖書館、補習班,所以學校是文化傳承教育的最後一道防線!如今這一道防線沒了,開始有族人自主挽救這一切,但自主挽救是開始,政策面的問題未來又將會怎麼走呢?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