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版「拾穗」
【記者范道瑛/台北報導】「雙腳都被爛泥卡住了!怎麼動彈不得呀?」日正當中,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二子坪生態池裡,十八位穿著「水靠(俗稱青蛙裝)」的生態志工們,一一跳入生態池泥淖裡,每寸步伐都舉步維艱。
腳踏著厚厚的爛泥,志工們個個低著頭挽起袖,在一片翠綠的生態池中不停彎腰撿拾,令人聯想到米勒的畫作「拾穗」。但這群志工撿的不是稻穗,而是「堅忍不拔」的強勢外來種水蘊草。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講師陳超仁說,水池裡滿是外來植物水蘊草,已威脅到台灣原生植物萍蓬草與燈心草的生長,「今天的工作就是要將水蘊草連根拔起,絕不手軟!
「與布滿池面的水蘊草拉扯奮戰!」原來,這群志工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生態工作假期」的實踐者,任務就是在「生態工作假期」中,拔除水蘊草等外來植物,復原二子坪生態池生物多樣性的環境。在不斷彎腰、拔除、裝籃、運送上岸的移除過程中,儘管汗流浹背,但看著池中水蘊草消失了一大半,每位志工的臉上都露出驕傲與滿足的表情,有志一同的說:「第一次參加工作假期,好累,但好有意義!」
生態工作假期(Eco-Working Holiday)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青年組成工作團隊,協助戰後重建農場,此風潮並從歐洲漸漸擴及至全球。一九八O年代,英國開始推出類似夏令營的工作假期,並選在農場、森林及山區,進行種樹、淨山及復育植被等工作,讓參與者更了解環保,同時也能舒展身心,回饋自然。目前全世界已有八十幾個國家,包括法國、美國、澳洲、日本、韓國等,舉辦了兩千次以上的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企畫專員耿璐表示,在二OO四年的夏天,台灣第一次舉辦國際性的生態工作假期。透過國際志工,於台東的利嘉林道上進行人工濕地的施作,提昇生物多樣性,兼具污廢水的處理功能,並達到國際交流與生態保護的目的。據引進「生態工作假期」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估計,四年來已有八百多人參與。
志工們努力的把外來種水蘊草與台灣本土種燈心草、台灣萍蓬草等仔細分開,將外來種水蘊草一批批運到岸上樹叢丟棄。從加拿大返台的林上堯說:「我看那些水蘊草越看越生氣,怎麼拔都拔不完,雖然我們拔了這麼多,但還是很擔心明天又長回來!」講師陳超仁則表示:「要根除外來種問題,一定要從不隨意放生、散播外來種動植物做起。」
當黑夜完全壟罩二子坪,生態工作假期還有續集:志工們打開手電筒,藉著光線,沿著生態池尋覓聒噪不休的蛙類。諧音「拉肚子吃西瓜」的拉都希氏赤蛙,是今夜最熱情的主角。夜晚行走在帶著微潮青草香的步道,動物昆蟲紛紛現蹤:牛奶榕與榕小蜂的共生關係、盤古蟾蜍產卵、枯葉蝶擬態、蠟蟬蛻殼……都成了大自然充滿生命力的活教材。
講師陳超仁說:「一路上那麼多台灣原生動植物,卻很容易被人忽略。」他沿途指著路旁的動植物,一會是吊掛金鉤的人面蜘蛛,一會又看到水鴨腳秋海棠、斯文豪氏赤蛙。志工們紛紛按下快門,還邊說著:「奇怪,以前怎麼從未注意到這些可愛的生物啊!」
志工林佩芬說,整個下午的勞動,只為了拔除外來種水蘊草,「看著原本的廢水池變成美麗的生態池,心中感動不已。」尤其是夜間觀察,藏匿在草叢間的螢火蟲,和只聞其聲不見其身的各種蛙類,都讓在水泥城市長大的她感到驚奇,直呼捨不得離開這塊山野。
樹林中傳來震耳欲聾的蟬鳴聲,經過一下午志工們的清理,二子坪生態池減少了約百分之七十面積的水蘊草,「去蕪存菁」的湖面照映在志工們明亮的雙眸,顯得格外動人。志工們親眼見證二子坪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從此將不再只是來去匆匆的過客,而是與大自然有了更深的關懷。
除了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臺灣環境資訊協會在今年還主辦其他活動:包括七股生態工作假期、陽明山棲地先鋒隊培訓、澎湖生態工作假期、台東成功生態工作假期。詳情請上「二OO八生態工作假期年度活動網站」http://www.ecowh.org.tw/default2006.htm
照片來源:記者范道瑛拍攝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