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彩陶再創新 自家技術成藝術
【記者柯伶穎、林昱均/嘉義縣報導】「匡啷、匡啷」的聲音在昏暗的小窯房裡迴響,一位鬢髮半白的老者,用老虎鉗剪著一塊小陶碗,細心、慢慢地,剪出一片片柳葉型的陶片。一旁的小童用毛筆沾了沾釉漆,在一旁的小陶片上塗抹,從窗戶透進窯房的陽光,在塗抹過的陶片上漾出一抹金光,甚於他人的光澤,這就是交趾陶。 板頭社區以交趾陶、剪粘與馬賽克拼貼藝術為社區特色。
位在嘉義縣新港鄉的板頭社區,從民國初年即流傳著交趾陶的傳統技藝。交趾陶指的是用特殊的柴燒釉漆,塗抹在陶器上,風乾後陶器會透出一股光暈,這種釉漆較其他釉彩上的不同點,在於色澤是較為光亮的,而這類型的陶其多半用於廟宇的屋樑建築、雕龍雕鳳上。當地的社區導覽員陳秋薇表示,交趾陶最珍貴的功夫在於剪黏技術,所謂的剪黏,就是將陶碗用老虎鉗慢慢剪下,並修成自己所需要的形狀。因為用陶碗製成的碎陶片較一般大量製造的陶片還要具備立體感,但也更考驗師傅傳統技藝的手工。
板頭社區以交趾陶、剪粘與馬賽克拼貼藝術為社區特色。 |
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忠正,十六歲拜師學習交趾陶製作藝術,年長後,靈機一動,將西方的馬賽克藝術跟東方的剪黏交趾陶技術混合使用,成為自家的一派風格,呈現一種在一般東方廟宇貼上西方馬賽克神明圖像的奇特景觀。像是濟公獲土地公該社區都有馬賽克版畫像。本來陳忠正只是純粹興趣想揉合東西方藝術玩一玩,沒想到作品大受好評,也因此,他決定在社區設立陶板窯文化園區,一方面推廣這項結合東西方的新技藝,一方面保留當地逐漸流失的交趾陶手法。
一沙一天堂 一家一故事
當地的老先生林火旺表示村莊北邊跟南邊各有一座師兄弟開的交趾陶工廠,後來與社區理事長洽談後,就把交趾陶設定為社區文化,才有現在的村莊風貌。
二〇〇五年,陳忠正已擁有自己的交趾陶工廠,在與社區理事長蘇維國及其他社區幹部開會時決議,將交趾陶做為社區文化,並進行大規模的社區美化。在社區的各處放置交趾陶藝術及馬賽克座椅,還有「一家一故事」。陳秋薇導覽員說:「這個一家一故事,就是將居民的生活經驗做成馬賽克藝術貼在該戶的牆上。」所以板頭社區的每一戶人家的牆邊,都會有不同的圖片敘事,有些是以前農業社會小孩子趕牛羊的趣事,有些是小孩子站在牛背上偷摘別人水果。」當地的耆老黃林月美說:「社區先來問我們家以前有沒有甚麼有趣的故事,再請人來幫我們設計牆上的圖案,真的很用心。」
當地社區將廟宇文化和馬賽克藝術做結合 |
學童體驗 深入學習成障礙
當地的國中小學,校方看到一家一故事的題材,便也請社區交趾陶藝術,也是陳忠正先生的師傅團隊,到學校為小朋友教學,或做簡單的馬賽克藝術體驗。後來在觀光園區的部份,陳忠正也想到以觀光體驗的方式讓遊客來玩馬賽克藝術,所以交趾窯觀光園區裡面有特地設立一區供遊客體驗。
但是依據陳秋薇導覽員的看法,交趾陶最費工夫精神的,還是在剪黏部份,可是目前沒有學徒想去學,除了當地人口外流的因素外,也是當地居民因為養家困難紛紛轉行,真的想當學徒學剪黏的人,目前一個都沒有,即便是基本扎根的學校教育,目前社區都沒有明確的規劃方針或任何實施。
延伸閱讀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